第24部分 (第2/4页)

为人民多做贡献,是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但把它加以极端化的导向则使事物超越了“度”而变质。当年风行一时的名言“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便是扭曲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一个“杰作”。而“###”中倡导的“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的口号,则是“螺丝钉”口号的发展。这类宣传所塑造的心理状态是:只要于社会有利,哪怕是些微的利益,个人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辞。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切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言行,都被等同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一般还要在前面冠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定语)的表现。而这种偏见,却是当年“老三届”学生的共识。青年人的个性不但没有伴随文化知识的增长而获得独立发展,反而被压抑至等同纤尘,导致畸形人格的形成。无条件地、盲目地服从集体的化身,也就是最高领袖的个人意志,是这种畸形人格的集中体现。因此,虽然他们表面上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际上却把自己的责任和权利无保留地让渡给了集体的最高代表——神一样被尊奉的最高领袖。

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的一代青年学生,早在学校时期已不甘寂寞。毛泽东对毛远新、王海蓉等人发表的抨击“旧教育制度”的几个谈话,很快在部分中学生中暗暗流传,其立论的新鲜大胆,使青年人的心激动难抑,他们中的敏感者已经嗅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预感到一场大的政治风暴即将平地而起。

1964年、1965年前后,有关批判资产阶级的活动已经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的中学内小范围地展开,一些干部子女组织起独立于学校党、团的小组织。

1965年,北京市西城区曾发生一起“四六八###”,是一次比较典型的事件。当时,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在全国范围已掀起高潮,###门也抓了不少忽视德育的典型,提出一些问题。这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关注。北京四中、六中、八中的部分学生以干部子女为主,进行了串联,组织了罢课,给###中央写了“进言书”。主要要求有两条:

一条是真诚地希望到现实的阶级斗争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在这方面,毛泽东对毛远新的谈话无疑是一个公开的号召。毛指出:“阶级斗争是你们一门主课,阶级斗争是一门必修课。”“学习马列主义就是学习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处处都有,你们学院就有。”青年学生完全接受了上述观点,上阶级斗争“主课”的愿望十分强烈,并戴着“阶级斗争”的有色眼镜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阶级斗争”不仅存在于社会每个角落,也存在于学校中。于是要求向中学派“四清”工作组,要求亲身参加“四清”运动,到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

“进言书”的第二条,是尖锐批评现行教育制度,认为它是在鼓励学生为分数、为考大学而学习,而不是为革命而学习;培养的目标是“学而优则仕”,是成名成家,而不是引导学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由于教育方针有问题,造成学校中不讲阶级路线,地主资产阶级子女、高级知识分子子女因学习好受到老师的赏识,在学习和入团等方面都受到照顾。这些青年学生强烈要求在学生中推行阶级路线,并在学校建立类似于贫协的阶级组织。“四六八###”是极左思潮在青年学生中的一场骚动,实际上是红卫兵运动的一次预演“四六八###”并不是孤立的事件,此外如清华附中预科班学生于1965年10月28日贴出《造反精神万岁》的小字报,鼓吹:“对我们学生来说,什么教学制度、学习方法、纪律规章、天地六合,都藏有旧东西,对待它们,只有一种精神:造反!”。。 最好的txt下载网

“老三届”的足迹(3)

一年后“###”狂飙乍起,率先冲锋陷阵的就是“老三届”中高干子女组织的红卫兵。红卫兵运动并非事发偶然,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17年教育之树结出的一个硕果。而不久上山下乡运动的发起,则是红卫兵运动的延续。

前后衔接的这两场运动,在内容、形式、宗旨、作用上迥然不同,然而,由于它们都是以“老三届”学生为主体,并以若干激进学生领袖为先导的,所以不难发现两者间在指导思想、动员口号乃至行为方式上的雷同。

在红卫兵运动中,与“造反有理”相辉映的口号,始终是“反帝反修”、“解放全人类”。这些口号,无不脱胎于“###”前卓有成效的政治教育。无独有偶,当“老三届”中另一拨激进学生发起上山下乡运动时,在他们高高擎起的旗帜上,书写着同样的口号。这反映出“老三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