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变局 (第2/4页)

的。

看到这个理论所有中国人都会非常的有优越感,因为中华儿女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都想着要击败列强,重回世界一流民族的行列。这就是五千年文化积累和两千年文化积累的区别——其实日本有没有两千年的文化还是个问题,说是日本国正史起于神武东征,但神武东征是记载在什么书里面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本书是神话故事。实际上日本拥有可以被称为文化的东西,是在奈良时代,这还是受了盛唐的影响,日本国的文化就发展了那么千余年,要不是盛唐,说不定战国时代日本人都还在用绳文。

中国五千年来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历史,就以这种形式沉淀在了中国人的血脉里。什么叫大国的意识,这才叫大国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根植在骨子里的。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哪个都是衰亡之后就衰亡了,只有中国不管怎么被异族入侵,怎么衰微,最后都会重新站起来。

但日本人不同,维新的导师吉田,在看到英美的强大之后,就怕了,转向朝鲜。后来戊辰战争结束,西乡隆盛面对维新导致的中下级武士的严重不满,决定转移他们的焦点,所以提出征韩论,但当时明治天皇看到清朝洋务运动如火如荼,中**力极大的增强——至少是在军备上的大规模增强,觉得打不过。尤其是大久保从西欧考察归来,带回来的报告里就包含清廷在外国购买武器和聘请技师、军事教官的部分,最终日本内阁决定先“安内”,否决了西乡隆盛的征韩论,还把他踢出权力中心。

然后西乡隆盛就反了,然后他就死了。

后来,日本由于国内资本主义改革不彻底,仍然存在大量封建经济残留,国内市场始终比较狭小,不能满足新兴资本家的需求,又开始谋求海外殖民地。恰好这时候清朝在和法国打仗,于是日本在朝鲜做了几次试探,但都比较小心翼翼。但清朝的退让和妥协,让日本胆子越来越大。

直到清朝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让日本人看到了这个庞然大物的软弱,外强中干,日本人才制定了《清国征讨案》,正式定下决心要和清朝开战,这是1887年的事情,在这之前,日本只能说有贼心没贼胆。

后来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朝野中以“华族”为主的温和派仍然在担心打不过,但武士阶层出身的军国主义分子却决心“赌国运”,日本海军在这种思想下制定了和清朝舰队决战的作战方针。

结果日本人打赢了。

这极大的助长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分子的气焰,也让他们得以扩充势力,温和派的力量则遭到打击。后来日本又赌了一次国运,和俄国开战,结果又赌赢了,于是军国主义势力极度的膨胀,日本社会开始走向全面军国化。

然后他们再赌了一次国运,和美国开战。

结果一败涂地,从此开始看门狗生涯。

说白了,日本军国主义那是猪一样的对手送起来的,没有猪一样的清朝送一血,比猪好不了多少的俄国送二血,军国主义根本起不来。

所以只要你本身强大,日本人就会很识时务,几个极端份子翻不起什么大浪。这是日本人从德川家康那里继承来的生存哲学,依附强者,欺压弱者。岛国么,不这样早就被碾碎了,神风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眷顾他们。

可能有人会不同意,觉得英国也是岛国,但是人家成就了日不落帝国。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了,英国人骨子里有维京人的血,天生的海盗和掠夺者,所以虽然马汉出生在近代,但英国人早就开始玩马汉那套了。日本人则受中原唐王朝的影响,日本文化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中国文化的分支,而中原的汉文明是典型的大陆文明,所以日本人也是以陆地为重,没有海权意识。

总之,林有德认为,日本人是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的助力。尤其在这边的世界,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比另一个时空表现得好,给日军造成了大量的伤亡。聂士成还在劣势的时候亲自驾驶将风甲出击,率领敢死队突袭日本第一军设置在虎山的司令部,击毙了日本陆军大将山县有朋,聂士成本人也在此役中牺牲,比另一个时空早了好多年多。但这一牺牲让日本军国主义膨胀得没正史上那么快。

综合这些,从日本温和派和亲中派手中借用神姬是可行的。另外,林有德要神姬是打东南亚,和历史上孙中山在第一次广州起义前要求日本人出钱出力帮他们打清朝性质不一样。但问题是,理性告诉林有德这可行,但感性上终归有点不能接受。

林有德不明白,为什么一年前他招揽雪代巴的时候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现在却不能接受了。大概是因为这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