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部分 (第1/4页)

ㄍ瓯现�螅�废�贩阶鼙�按�弊鼙�街埃�稚栌芰帧⒐淘�⒑犹住⒐樗纭⒋笸�⑿���蚋弊鼙�淮�啥�朔��螅�废�赡�鼙��稚璩械隆⑼�伞⒔踔莞弊鼙�!�

在郑克臧下命令前,一省出现两个总兵和副总兵的只在江淮和湖广两省分别出现过,不过那是因为当时江淮两个总兵部为运河分割不便调动、湖广则是在益东和中州两个战略方向都有支应的需要,因此才不得已设置的。

而如今郑克臧一口气在北三省设立六个副总兵,这是前所未有的,显然是对漠南蒙古的臣服依旧保有警惕,当然在五到十年后或许会恢复正常。至于代北、辽宁、幽州都部属的设立却是一种常态,以便作为北方喀尔喀蒙古方向及东北满洲腹地的衔接部,为两个方向提供坚实的后盾和必要的援助。

认为自己有很大可能出任这个新置都部属职位的尹隆心中一动:“三省总兵治下原有两师,臣部四师,如今拆成九镇副总兵,如此还多一个师来,可是要归于代辽幽都部属直属?”

所谓君不密失国,郑克臧并不打算告诉尹隆继续裁减陆师的决心,因此只是摆手道:“如今议论此事为时尚早,且等四方安定再说”

609。新开始

华夏武成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承德城外竖起一座巨大的帐篷,郑克臧入内正式召见前来朝觐的漠南蒙古各旗王公台吉。清廷在漠南共设有四十九个旗,此番,除哲里木盟十旗之外的蒙古王公悉数前来承德朝觐。

朝觐的流程是这样安排的:蒙古王公们以旗为单位以此入金帐拜见郑克臧,奉上哈达和草场简图等象征性的贡品;郑克臧训话后赐予该旗王公台吉以一等镇国公以下的华夏朝蒙古爵位的印玺和袍服………这些蒙古王公们早已经从接待他们的总督衙门蒙古司郎中处得知亲王和郡王这两级王爵在华夏朝的爵法中并非世袭的爵位,授予的对象也仅是皇帝的弟兄子侄和极少数立下不世大功的国公级重臣元勋,因此对明显比清廷授予的蒙古爵位低一等的华夏朝蒙古爵位并无异议或者说有异议也不敢公开表明;当然,各盟中地位较高的旗主也有部分得到了蒙古郡王的加衔,但这同样不能传承子孙,后人想要保留这个加衔需为华夏朝廷作出大贡献才行………并赐以根据各旗上报草场更定的版籍;蒙古王公们接受印玺、袍服和版籍之后再对郑克臧行大礼之后退出金帐由另一旗王公接着朝拜。

由于朝觐的蒙古王公数目较多,单个旗用于参觐和领受华夏爵封的时间常常在一刻钟(半小时)左右,因此三十九旗无法在一天内完成,为此整个仪式共持续两天时间。

册封的仪式结束之后的第二天,与会蒙古各旗宰杀白马乌牛后在黄教活佛的见证下再度向华夏称臣,此时郑克臧登台与蒙古各旗盟誓三章,约定华夏将保护臣从的蒙古王公及蒙古各旗的领地、牛羊、子民的安全,共同尊重黄教,通商互利。

盟誓即罢,蒙古各旗王公跪请郑克臧登上蒙古大汗………博格达汗的宝座。

对此,郑克臧当众表示明确拒绝:“朕系以华夏皇帝之位君临万邦,蒙古大汗亦朕之臣属,朕焉能以君主之位格领臣属之盟长。”

当然安抚蒙古人的情绪也是重要的,郑克臧于是宣布道:“蒙古各部之忠心,朕已知道,不日颁诏传谕天下,今后本朝历代太子当为蒙古博格达汗。”

蒙古人明白了,感情武成皇帝是觉得蒙古现下只是华夏的附庸,兼任名不符实的蒙古大汗有些丢份,所以干脆就丢给一人之臣万人之君的太子接手,以显示华夏皇帝独一无二的地位。好吧,太子也就太子,反正这个博格达汗也是虚名,谁来当不一样呢。

只是边上的华夏大臣们却听得明白,心中暗自发笑,须知道华夏朝至今没有设立太子,而且依照郑克臧的意志今后历代都是暗诏册立,因此所谓太子领蒙古博格达汗其实也是一句空对空的废话。不过废话能让蒙古人不至觉得委屈了,那也未尝不可。

然而这些华夏大臣们却不知道,在若干年后,郑克臧翻出底牌之际,他还真让太子代表自己在承德重新接见这些蒙古人,并藉此登临蒙古大汗的位置,且最终形成制度………华夏历代皇帝对外宣布太子人选之后,时任皇太子必定前往承德继承蒙古大汗之位,然后回京以监国执政一到两年,待过渡期结束后再卸任蒙古大汗之位正式登临华夏皇位。

承德会盟的最后一件事是,由郑克臧宣布对没有参加承德会盟的哲里木盟的讨伐。

哲里木盟十旗中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