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 (第1/4页)

化日之下,对南唐使者动手。你让天下如何看待我大周,大周的威严,吾皇的威严何在?”

帝王的威严?赵匡胤不经意抬头看了眼皇位上那高高在上的七岁孩童,眼中精光一闪而逝。

开口道:“得明心者,得天下,这话诸位同僚想必心里都清楚。大周的威严非欺压百姓,亦非让他们有话无处说,让天下百姓害怕。而是对天下百姓的“仁”。民心所向,才是大周的无上威严。”

事实上,赵匡胤并不想和韩通为敌,韩通虽是侍卫司的副都指挥使,但侍卫司的那位都指挥使却远在扬州,所以韩通实际上控制着汴梁的半数禁军。但韩通却毫不领情,几次三番将赵匡胤的示好抛之脑后。赵匡胤其实再能忍,也受不了韩通的无动于衷,甚至指桑骂槐。而且,丐帮的这件事,他也不得不出面。

韩通将尉迟雄的举动,拉高到了皇帝的尊严,国家的面子问题。而赵匡胤拿大周对平明百姓的仁政,以及自古的为政之德来对抗。

一时之间两方各有支持,争执不下。

“嗯!范爱卿,此事依您之见该如何是好?”这声音不大,且柔柔弱弱,但此话一出,朝堂内顿时鸦雀无声。

声音从小皇帝的背后的那一张帘子中传出,说话之人正是垂帘听政的大周符太后。

左边,位列文官第一位的正是大周宰相,顾命大臣,肖国公……范质。

范质年少成名,才情出众。此时已年过半百,身形瘦弱,面色儒雅淡然,看上去一幅与世无争的样子。然而正是这份老好人心肠,却又颇有才华的气质,才使得他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为官而不倒,甚至位列大周宰相九年,晋肖国公。

赵匡胤和韩通两人的交恶,范质也略知一二,原本为维护大周的稳定,他还尽力游说了一番,想让两人放弃前嫌,一致对外。但似乎两人均不领情,几次之后,这位老宰相,也放弃了自己天真的想法。默许了两人的争,但决不允许两人的斗。

对于韩通未经朝廷许可,擅自以侍卫司的名义发出的告示,他一开始确实恼火。但韩通毕竟也是为维护皇上的威严,先皇驾崩没多久,此时维护当今小皇帝的威严,倒是很是必要。只是这办法,却过激了。

范质一直闭口不言,对于韩通和赵匡胤之事,他并不想过多的参与。而这事,也不能在朝堂上下定论,两边都是大周的高级将领,无论最后谁赢了,另一方的面子上都过不去。想到此,他微微抬头,看了眼那高高在上的帘子,暗叹,符太后聪明是聪明,可惜还是太年轻了。

但是太后的问话,范质不得不回。望着上面的年轻母子,想起先皇的临终嘱托,他双手抱着象牙笏,上前一步,答道:“国家形象是大,皇上威严不可不敬。然,韩大人此举激进有余,老臣建议将此时暂缓,发到中书省议一议,老臣定会拿出个妥善的处理办法。”

赵匡胤转头若有所思的看了眼一本正经的范质,心中暗道,果然是老狐狸,做事稳重得很。但此结果,倒让他很是满意。

老宰相的话,自然引得满朝文官的附和,纷纷点头附议。

“好一个议一议。”韩通暗道一声不好,这事放到中书省议一议?那中书省是什么地方?那本就是他范大人的地盘。这一议,还不知道何年马月才能议出个结果,这明显是范质想和稀泥,两边都不愿得罪。拖一拖,拖到不了了之。于是,张口就欲反驳“嗯,还是老大人深思熟虑,这事就按老大人说的办,发到中书省议一议。韩爱卿,你们侍卫司先将告示撤了,等中书省有了决议,再行定夺。”帘后的声音再次响起。

韩通一听这话,顿时将欲出口的反驳之语,硬生生的吞了回去,只能跟着满朝文武附和:“吾皇圣明,太后圣明。”

“报!”

“启禀皇上,太后,侍卫司都校来报,汴梁的数千乞丐聚众闹事,挟持汴梁半数百姓,一路进入内城,围了南唐进奏院和四方馆,目前正朝皇城赶来,形同造反,请皇上定夺。”一位侍卫进门报告。

“造反?”

“哄!”朝堂顿时闹腾了起来,先皇驾崩,当今圣上刚登基不久,还真的有人造反了?

此时朝堂内真是人世百态,尽显其中。有的官员一脸呆滞,双腿直打颤,只能扶柱而立;有的官员左右摇头接耳,议论纷纷,似乎再考虑自己的下家。放得下心的,只有那些右列的武将们,一个个磨拳搽掌,跃跃欲试,这又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好时候。

帘子后面一声惊叹,声音虽小,但前面的赵匡胤几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