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部分 (第1/4页)

相对而言,古迅雷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在这半个月的战斗中,他没有一支部队被成建制地消灭,甚至没有一个营被美军成建制的消灭掉。阵亡官兵3万余人,伤5万余人,其中3万多官兵在一个月内都陆续返回了部队。比起所获得的战果来讲,这点损失并不大,如果考虑到当时古迅雷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新兵的话,这更算不了什么了。最重要的是。此时,还在战场上战斗的。以及那些能够返回部队继续作战的伤员都不再是新兵,而是拥有了作战经验的老兵!

当然,这半个月的战斗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陆战队不适合大规模地面战争,特别是在远离舰队炮火支援的内陆地区,陆战队从编制到战术,都无法满足地面作战的要求。当时,在澳洲战场上作战的都是陆战队的精锐部队,而古迅雷指挥的只是陆军的“预备役”部队。而双方的实际战果的差距是很明显的,这也更加坚定了高层指挥官的决心,即尽量提高陆军在澳洲战场上的任务比例,并且逐步缩小陆战队的投入,让陆军承担起地面战斗的主要任务。当然,这也让古迅雷感到极为骄傲,至少以前那些看不起他,看不起他这支陆军“预备役”部队的陆战队官兵都闭上了嘴。

值得古迅雷高兴的事情还有很多,通过这半个月的战斗,之前很多让古迅雷头痛的问题都迎刃而解。首先是军官队伍的问题,大批的优秀官兵在战斗中涌现了出来,而古迅雷在七月五日发回陆军司令部的人事调动申请表中,就有800多名新晋升的军官,以及300多名获得提拔的军官。部队的素质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半个月的战斗,也许比半年的训练都更有效果,战场就是最好的训练场,即使是再新的兵,只要在战场上锻炼半个月,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战役,而且还能活下来,那都称得上是老兵!最后就是补给与装备的问题,打了漂亮仗,古迅雷也可以理直气壮的去要补给,要装备了。而且,现在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需要漂亮的胜利,他的三次战役确实打得很漂亮,不管是严定宇,还是聂人凤,都有足够的理由给他所需要的物资与装备。聂人凤甚至还给古迅雷颁发了一枚海军的勋章,而古迅雷也是帝国历史上,第三个获得海军勋章的陆军将领,这不能不算是一大荣誉吧。严定宇更是直接表态,只要澳洲战争打赢了,他就会亲自给古迅雷授予上将军衔,恐怕到时候,古迅雷将成为帝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

当然,古迅雷这次追击战的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了当时的战局上,美军已经失去了增援悉尼的机会与能力。而驻扎在悉尼的美澳联军不过25万,其中大部分都是澳洲军团。七月三日,也就是在古迅雷的追击行动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第三批登陆部队就到达了麦夸里港,这次送来的是六个陆军步兵师,四个陆战队师,以及大量的作战物资。

七月六日,颜国忠调整了作战部署,让古迅雷放弃了莫里。退回纳拉布赖,并且在这里留下至少一个师的兵力。陆战队则继续控制库纳巴拉布兰。除了镇守各个交通要点的部队之外,陆军与陆战队的部队全部向悉尼集中。为进攻悉尼做准备。第四批地面部队将在七月十一日到达,进攻悉尼地作战行动最迟在七月十五日展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多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打下悉尼,也许还用不了一个月,因为攻打悉尼的时候,第三特混舰队的那些重炮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援。另外,第一特混舰队,第二特混舰队。第四特混舰队,以及战区舰队都将云集悉尼外海,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更重要的是,到时候。海航肯定能够在塔姆沃斯以及斯昆两地部署大量的岸基航空兵。有这么多火力支援部队,而且还有强大的兵力优势,攻打悉尼的行动肯定不会太困难。

当然,调整部队的部署是需要时间的。另外,古迅雷还得考虑安排哪些部队去镇守外围地交通要道,哪些部队去参加攻打悉尼的作战行动。而影响到古迅雷部署的主要因素不是各部队在之前的战斗表现,而是这些部队的官兵素质问题。

前两批投入战斗的11个师中,除了第九步兵师没有参加作战行动,第八步兵师来得太晚之外,其他的9个师都积累了实战经验,而且大批官兵获得了晋升。按理说,古迅雷肯定应该将这9个师派到前线去攻打悉尼。可实际上,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将第三批到达的六个步兵师,兵力相对完整地第八步兵师,第九步兵师,以及两个骑兵师部署到了前线去,而其他的部队都留了下来。导致古迅雷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很简单。

打下悉尼只是澳洲大陆战争的开始的信号,是登陆阶段战役结束的信号,而在随后的战斗中,肯定需要更多的部队,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