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 (第1/4页)

的光点就越明亮),接着“闪光点”越来越多,一分钟后,消息送到了旗舰“高士廉”号(代理旗舰,第二特混舰队的旗舰是“黄河”号航母),常荐新也是大吃一惊,“Z舰队”竟然出现在了他们的南面。而不是第三特混舰队的南面!

战斗警报立即拉向,舰队迅速转向,这下“大寒”号重巡洋舰由首舰变成了尾舰,其上面的雷达仍然在监视着敌舰队的行动。还好,舰队转向很及时,而且美国战舰上的雷达确实不如唐帝国战舰上地雷达,探测距离近了很多,美国舰队还没有发现北面的这支唐帝国的小舰队呢!

常荐新一面让舰队尽快形成纵队。一面把消息发了出去。对付“Z舰队”是第三特混舰队的差事,第二特混舰队最多只有趁火打劫的份,现在可不是逞匹夫之勇的时候,保命最要紧!可为了不“丢掉”美国舰队,常荐新只能让舰队保持22节的速度,并且把距离尽量控制在20到25海里之间。按照情报部门提供的消息,美国战舰上地雷达对巡洋舰一类的战舰探测距离大概是20海里(对战列舰这类超大目标可以达到25海里)。只要保持在敌舰队的视线之外,那么就可以确保舰队的安全。

常荐新忽略了一点,第二特混舰队里的三艘大型防空巡洋舰的块头并不比战列舰小多少,而且这三艘都是“李靖”级中的改进型号。舰体加长了好几米。对雷达来说。发现目标的距离取决于目标的几何尺寸,而不是排水量!也就是说,那三艘大型防空巡洋舰反射的雷达信号与战列舰差不多。很容易被判断为战列舰!

与常荐新一样,金梅尔也很是苦恼。让他愤怒不已地是,在出发之后不久,他就收到了一条命令:等待一支晚了三个小时从塞班岛出发地袭击舰队,然后一起杀向阿纳塔汉岛。这支袭击舰队就是唐军口中的“华盛顿快车”,由一艘轻巡洋舰带头,八艘驱逐舰跟随。而这支舰队的任务除了去袭击登陆场之外,还要负责为岛上地美军送去一批急需的物资(特别是火炮的备件)。

无奈之下,金梅尔之能让舰队减慢了前进速度,而且还在航向上做了调整。这就是“Z舰队”为什么没有能够按时出现。而且误打误撞的到了第二特混舰队“怀抱”里的原因。金梅尔也不想这么做,那些“快车”没有多少战斗力,他相信的是“Z舰队”的强大炮火,可尼米兹的命令是不能违抗的,他只能按命行事。

十一点三十分,“马里兰”号上的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了几个微弱地闪光点。雷达操作员还以为是雷达又出问题了。在上次遭到轰炸之后,雷达就一直没有完全修好,经常出现这样哪样的问题,调试了十多天。都没有调试好。雷达操作员没有立即把这一发现报告上去,而是找来几个助手,开始检查雷达。直到十一点四十分左右,在确定雷达没有故障,而且那几个闪光点越来越明亮的时候,雷达操作员这发现,那不是故障,那是敌人的战舰!

接到消息,金梅尔立即就下令舰队全速前进,追上前面23海里处的敌舰队,他的积极性立即就被调动了起来,如同一头打了肾上腺素的公牛一样的雄壮了起来。那可是三艘“主力舰”啊,三艘庞大的主力舰!

此时,金梅尔没有仔细考虑,唐帝国至少有六艘战列舰在这一海域活动,为什么只有三艘,而不是六艘?也许,他考虑过了,而且仔细地考虑过了。另外三艘主力舰很有可能就在北面不远处,只是雷达还没有发现而已。金梅尔的这一推测并没有错,当时美军装备的是第一代雷达,与唐帝国海军的第一代雷达一样,性能落后不说,还极为不可靠(唐帝国的第一代雷达的平均故障时间为2小时,简直就是一堆废铁,根本没有多少实用价值)。金梅尔不可能完全相信雷达的“发现”。敌人只有三艘战列舰,八打三,稳操胜券啊!

除了“Z舰队”里的那些巡洋舰,驱逐舰之外,此时已经追上来的“华盛顿快车”也在跟在加速,而且速度更快。这些战舰不需要跟随“Z舰队”行动,也就不需要按照那八艘老爷舰的速度(最快24节)前进。而且最大的问题是,两支舰队使用的通信频道竟然不一样!“Z舰队”是直接隶属太平洋战区指挥的,而“华盛顿快车”实际上就是马里亚纳群岛地方舰队改编过来的。两支舰队用的通信频道完全不一样。当“Z舰队”开始加速的时候,“华盛顿快车”的指挥官还认为金梅尔是要把时间赶回来,按照预定地计划到达登陆场呢,根本就不知道前面还有一支唐帝国的舰队存在。“华盛顿快车”也立即以最大速度前进,不出20分钟就超过了“Z舰队”。当“宾夕法尼亚”号上的通信员拿到“华盛顿快车”的电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