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管君主权威的约束,不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口味,不受朝令夕改直接的左右。《吕氏春秋》之所以被禁,原因之一是由于吕不韦其人,之二是《吕氏春秋》是一部杂说,其中不乏与秦的统治学说——法家思想唱反调之处,比如主张百家兼收、无为而治等等,这自然是不利于秦所坚持的思想统一、严刑厉治的治国方针。

相传,《吕氏春秋》成书后,吕不韦曾让人把书张贴在咸阳城门口,较过往的人进行修改,并宣称能改一个字就赏千金。这就是典故“一字千金”的出处,后来人们就用“一字千金、金悬秦市、千金字”等赞誉诗文构思精巧,精心构制,不可更改,价值甚高。这样的故事后来还有人演绎过,那就是汉景帝的弟弟——刘安,不过这一次他高悬的是讨好母亲的一本书——《淮南子》。既然,《吕氏春秋》有一字千金的美誉,那我们就来读一读《吕氏春秋》中的一个章节——《顺民》(原文略):

先王们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成名就,凭恩德赢得民心而建立大功名的,从前的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人;失掉民心却建立功名的,未曾有过这样的人。赢得民众一定要有方法。无论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还是只有百户人家的村子,无不有所喜欢的事物。选做人民所喜欢的事,民心就得到了。人民所喜欢的事物难道多吗?这是得到民心的关键。

过去,商汤战胜夏而开始治理天下。天大旱,连续五年不能收获,商汤就用自己的身体在桑林祈祷,说:“我一个人的罪过不要祸及万民,万民有罪的话都在于我一个人,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无能而让上帝、龟、神伤害人民的性命。”于是剪掉了自己的头发,绑上自己手指,以身体作为祭品,用来向上帝祈求福祉。人民于是非常高兴,雨水于是大量地降落。那么商汤是通过鬼神的变化、人事的转变了。

文王居住在岐山,接受纣王的统治,虽然委屈受辱,但还是恭正谦卑,早晚朝见一定遵守时间,上贡一定适宜,祭祀一定恭敬。纣王高兴了,命令文王作西伯,赐给他千里土地,文王再拜稽首推辞道:“我情愿为百姓请求解除炮烙的刑罚。”文王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而是因为为人民请求解除炮烙的刑罚一定会得到民心啊,赢得民心胜于得到千里土地。所以说文王明智啊。

越王为会稽山战败的耻辱而痛苦,想要深得民心以求和吴国死战,就身体不安枕席,吃饭不尝丰盛的美味,眼睛不看美色,耳朵不停鼓声音乐。三年里,煎熬身体,耗费精力,唇焦舌干,在内亲近群臣,在下供养百姓,用以招徕他们的心。如果有甜美的食物不够分的话,自己就不敢吃;如果有酒就把它倒进江河湖海,和人民共同享用。自己亲自种庄稼来吃,妻子亲自织布来穿,吃的禁止珍异,穿的禁止过分,颜色禁止使用两种以上的,时常外出,跟着车,载着食物去看望孤寡老弱中间的生病的、困难的、脸色忧愁憔悴的、缺吃少喝的人,并且一定要亲自为他们吃饭,于是聚集各位大夫,告诉他们:“我宁愿与吴国已居高下,看看谁赢得到上天的眷恋。如果吴越两国彼此一同破灭,士大夫踩着肝肺同一天死去,我和吴王刎颈而死,这是我的最大愿望。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从国内估量我国不足以伤害吴国,对外联络诸侯不能伤害他,那么我就将放弃国家,离开群臣,带着剑,拿着刀,改变容貌,换了姓名,操着扫帚、簸箕去给他打扫庭院,以便有朝一日和吴王决一死战。我虽然知道这样我一定会被身首异处,被天下人耻笑,但是我的志愿一定要实现。”于是,他日果然和吴国在芜湖决战,吴军大败,继而大举进攻吴国都城,夫差被擒,而且消灭吴国两年后就称霸了。这首先是顺应民心啊。

齐庄子请求攻打越国,向和子征求意见。和子说:“先君有遗嘱说:不要攻打越国,越国是猛虎。”庄子说:“虽然是猛虎,但如今已经死了。”和子说:“那就征求一下鸮子的意见。”而鸮子给齐庄子的回答是:“楚国虽然已经死了,但人还认为活着。”所以,凡做事一定要弄清民心,然后才可以去做。

第十五章 长城下的思考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人了解中国历史的最好见证,一块块秦砖汉瓦都透露着神秘的色彩。可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长城却是明朝的,但是大规模进行长城修建的朝代有秦、汉、明三朝。那为啥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只剩下明长城,或许历史进程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各个时期遇到的对手不一样,所以修建长城的必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人在先古时期对地球的认识观点是“天圆地方”,像秦人的来源在很长时间被认为是“西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