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 (第1/4页)

姜元羲反而更加好奇郑晗和郑依楠的名次,“小哥,娘是多少名?”

姜伯锦张嘴就来,“第三十八名。”毕竟是表妹,他也看了郑晗的名次。

“那荥阳郑家三娘子呢?”姜元羲又问道。

“仅次于你,第二呢。”

郑依楠的名字就在姜元羲后头,姜伯锦想看不到都难。

姜元羲抚掌一笑,“果然是能说出休言女子非英物的人呢,不可小觑啊。”

姜伯锦并未过多关注,满不在乎的道:“不管是谁,反正都没五娘厉害,五娘必是每一科的头名。”

小哥这理所当然的话,难得也让姜元羲脸红了红。

又过一天,第二科秀才科开考,这一次,依然还是同样的应举人。

秀才科考的是律法和算经,有人有女郎专门去学北梁律法的,算经又是鸡兔同笼这种考题,这些对姜元羲来说也不是难事,倒是她看了考题之后,觉得这一科恐怕要刷掉不少人了。

这次看到姜元羲第一个出来,姜伯庸和姜伯锦都没问了,带着她去酒楼用了饭才归家。

到了公布榜单之时,姜元羲的头名让郑幼娘甚喜,郑晗险之又险的竟然也过了第二科,更是让她心花怒放,又一次赏了全府上下一个月月银。

不过让姜元羲同样诧异的是,这次紧随她其后的,仍然是郑依楠。

“这位郑家的三娘子,看来也是涉猎甚广的人,连律法都如此精通,看来荥阳郑家的族学很是厉害。”

姜元羲不其然的想起上次郑依楠拦住五哥的事,琢磨着道:“这位三娘子,很有趣啊。”

第237章 幸不辱命

当为期半个月的科举落下帷幕,有一个名字已为都城百姓熟悉。

天水姜家五娘子,姜太傅的嫡亲孙女。

每一科都是头名,她的行卷哪怕是最挑剔的九卿也无从指摘。

其后姜元羲的三科卷子都被贴了出来,供天下学子查阅,这是姜太傅的意思,省得有些人喜欢闲言闲语,说是看在他的份上给的头名。

甚至连此次科举的考题也被贴了出来,看过了考题和姜元羲的行卷之后,再无人说三道四。

此后每一次科举头名的卷子也会被贴出来,让天下人检阅是否够资格。

进士科的头三名,为甲等,头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余下为乙等。

姜元羲成为科举制第一个三元及第。

但陈雄并不高兴。

这次科举,出乎陈雄意料,他以为世家会不屑一顾,结果就是嚷得最凶的世家,也派了自己家的女郎去参加,有时候他真是一点都不懂这些世家在想什么,但没关系,索性世家都派了女郎去应举,也就是说他们再想反对科举也无话可说了。

事实上,世家并没有像顾以丹和陈雄想的那般赞成科举,这次探路,只是想看看里面的水到底有多深,他们究竟能不能从里面吃上大鱼,端看科举的考题。

等自己女郎归家之后把考题默写出来,家主当场就让自家郎君对着考题做一次。

等三科过后,见自己家中郎君能顺利通过科举的世家,反对的态度就不是那么坚决了。

而有些世家一看自己家中子侄在科举之上不能通过,反对的态度更为坚。

从第一科的明经科,就要熟读九经,到第二科的秀才科,就要熟读北梁的律法和算经,而最后一科的进士科,囊括的学问更多,农事、兵事、国家大计等等都有可能会考到,这就表明从五岁启蒙时,至少要熟读二十来本书。

不是所有人在读书上都有天赋的,这些世家的家主算了一下,要想在科举上有所建树,一举中的,至少要寒窗苦读十几年。

而现在他们的子侄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可以得到举荐出入仕途,他们何必断了自己的青云路?

可惜世家分成了两半,给予那些反对态度异常坚定之人最大伤害的,是姜太傅在朝堂上肯定了科举。

众人不不知道姜太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听他恭敬的问陈雄,“圣上,当初威胜王上奏的条陈里说了,科举出来的学子都是天子门生,不知圣上给这些进士指什么官职?”

他这话一出,众人齐齐恍然大悟,头名状元是姜太傅的嫡亲孙女!

许多人以为看明白了姜太傅此举的意思,因为先前姜家不少人的官职被撸了,朝堂上只有姜太傅和姜松撑着,地方上更是少得可怜,只有姜松两个儿子支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