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部分 (第2/4页)

“余一生征战,却只有那一战,说起来让人自豪自傲,却又愤懑不甘……不甘心啊……真的让人不甘心……”

“若有朝一日……城头,上一炷……拜祭……英灵……了了余……一生之愿……”

之后言辞,断断续续,已是不知所云,老人眼睛也慢慢闭上,再未睁开……

出了卧室房mén,赵石心里终于起伏激dàng,不能自己,原是一生心结,临终只想找个人来倾诉罢了,既没什么天大的好处,也没什么临终授命……

身后房中传出哭声,外间的人立时一拥而入,接着哭声大作,赵石抿着嘴唇,伫立良久,这才恭恭敬敬的向着房mén方向,抱拳一礼。

这一拜,拜的不仅仅是房中那已经逝去的,一生勇烈的老人,还有那份相惜之情,那些话没对旁人没对子侄兄弟说,却偏偏叫来了他,显然,在老人心目之中,他这个后生小子的份量可不如他想的那般轻。

一礼过后,赵石也不再多留,径自出了折府……

景兴四年秋,镇北大将军折木清逝,为大秦这个欣欣向荣的秋天添上了一抹挥之不去的悲情……

别在书评区luàn骂,阿草就算不想听不好听的,但也从来没动用过禁言什么的功能,也从没删过书友的帖子,请大家心平气和些,别nong的和泼妇似的,不然阿草真要动手了啊……

bk

第八卷 繁华尽处是吾乡第六百四十三章 瑰宝(一)

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第百四十三章瑰宝

大将军折木清病逝于长安,大秦朝野震动,之后追赠官职,谥号,下旨厚葬,朝野百官,几乎倾巢而出,前往拜祭,景帝陛下亲临,加旨荫其子孙四人,准折汇等镇守外方之折氏子弟回京治丧,等等等等,备极哀荣,自不必提。

作为大将军临终之前,密会于卧榻之畔的唯一一人,si下有些议论也是难免,不过谣言纷纷,只当事之人不说,旁人哪里知道两人到底说了些什么?

有人传闻,说大将军临终之时,到底将一生衣钵给了羽林郎将赵石,更将折家也托付给了他,估计这也是折家子孙最不能接受的一个说法了,折家树大根深,英杰辈出,乃大秦将mén之首,大将军再糊涂,又怎会将子孙托付给一个外人?

还有许多无稽之谈,在这里就不一一细数了,不过之后也着实给赵石带去了许多的麻烦,那是后话,这里暂且不提。

之后一番忙luàn也是难免,涉及到赵石的地方却是不多,只是在停灵第三日,上mén拜祭了一番,他也就再没lu过面儿了,既没有如旁人所想,争着去尽什么弟子礼,也没有出人出力帮着持治丧事宜。

让许多人心里都酸溜溜的在想,羽林郎将,得胜伯赵石太过无情了些,不管怎么说,大将军对他的看重也非是一日两日,更不是什么秘密,而且临终之前,还召了他去si谈良久,而今病逝,却是这般冷淡,怎么都有些说不过去吧?

当然,也有人觉着得胜伯这是撇清之举,没什么奇怪的,如今人家就已经是三品羽林郎将,得胜伯了,继承大将军的衣钵有什么好的?无非将来多些臂助而已,但和折家扯上干系,对于人家得胜伯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和种家结亲,又和折家牵扯不清,左右逢源,也不过huā团锦簇一时,于得胜伯将来却只能是弊大于利,所以,得胜伯之后表现出来的冷淡和疏离才是难得的明智之举。

不管这些无聊的臆测,赵石这里却是真忙,进入八月间,和种七娘的亲事已是迫在眉睫,种从端没从蜀地回转的意思,不管他怎么宠爱,种七娘也毕竟是庶出nv,他一个封疆大吏自然不能撇下公事,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回来长安。

但种七娘的母亲却不会受到这些约束,nv儿出嫁,自是要亲自回来办,不过也受了折大将军病逝的影响,种家这边的亲事便不能再办的那么铺张了,毕竟种折两家联络有亲,总要顾些颜面,还好的是,婚事是在折大将军停灵完毕,扶灵回转西北老家之后,不然的话,即便大秦并非礼仪之乡,自古以来,便民风淳朴而又开放,但也不会到得什么都不顾的地步,如果那边停灵再久些,这场预计内的亲事恐怕就要推迟了,不过让种折两家同时松了一口气的是,并没有发生那种如鲠在喉的事情。

不过这次婚事也断不能用寒酸来形容,婚礼当日,那折腾了一天,就算不如当日赵石正婚时闹的那般天翻地覆,也非是李金huā进mén时可以比拟的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