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最后我们来问一问社会。

今天,我们所有的孩子之所以都视进入大学而作为唯一成功的途径,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只认文凭而不看实际能力;因此我们的假文凭就遍地开花而且市场欣欣向荣;今天,我们所有的观念都在告诉大家消费就是幸福有钱消费没钱创造条件也要消费;所以我们有的家长就为了孩子的幸福不惜倾家荡产彼此攀比甚至贪污受贿一把也在所不惜;今天,陕西那些人之所以敢光天化日之下残杀黑熊而无所顾及,是因为犯罪者中有人的兄弟是警察所以我就敢杀它你能把我怎样?

面对此,我们似乎已经有些招架不住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之所以再一次提到刘海洋,不是因为我本人对他有任何偏见。因为实际上他只是一个牺牲者,但是我对他的母亲,对我们整个当下的教育环境却有着一种切肤之痛。在这里我希望刘海洋同学今后不要背上任何包袱,因为一种失败的教育造成了你让人深为惋惜的一次过错,但如果通过这件事能使你对生命有了一种更为深切的关怀,那么你就将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领悟生命。我坚信:人原本是一定爱生命的。而一个深爱生命的人一定不会残暴;同时,一个深爱生命的民族才会真正懂得和平的含义。

2003年1月23日早晨8点左右,在海南三亚大东海美丽的海滩上,一群孩子在他们的父母陪伴下,正在展开着一场围捕寄居蟹的战斗。只见孩子们大声叫嚷着并追逐着寄居蟹,而他们的父母们却在一旁予以大肆鼓励:宝宝,看,这儿有一个,来来,踩死它,踩死它。一会儿功夫,这些本来就居无定所的寄居蟹,在这些人的疯狂围剿下失去了对生命最后的执著,就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海滩上,亡命天涯。此刻,我正躺在海边沙滩的一个躺椅上目睹着这一切的发生,原本美好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起来。

在马来西亚,如果发生上述情况,那么这群缺乏教养的中国游客将会被罚款上千美金甚至会被驱逐出境。

在南非,如果发生上述情况,那么所有人都会对你怒目而视并把你当作野蛮人而赶走。

但在中国大陆,我们对这一切的发生却是如此的习以为常。

我们似乎缺乏一种教育,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教育;我们似乎缺乏一种教养,一种作为文明人所必须有的教养。我们似乎缺乏对作为一种动物之生命的深度了解,我们更缺乏像布莱曼这样的美国作者和秋原良平那样的日本摄影师,他们把毕生经历放在了与动物在一群,他们向我们描述了人类至今为止对动物的一种无知,他们通过对这些动物生命的深度解读向人类讲述了一个个故事,而这些故事足以让人类惭愧,也足以让我们感动和流泪。但,我们对此却几乎一无所知。

你多久没有感动过了?

1998年,有一部名谓《马语者》的电影风靡欧美。影片描述了一位名叫汤姆·布莱曼克的养马者,在他几十年的养马经历中,布莱曼克对马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感情。他对马的习性以及马的生命本质有着十分透彻地了解。而马也对这位主人更是感情笃深、俯首称臣。在布莱曼克的手中,从来就没有驯不服的马。但令人奇怪的是,所有的马在布莱曼克手中是从来就不用驯的,不管有什么问题的马,只要经过布莱曼克的调教都会变的乖巧无比。更让人惊奇的是布莱曼克从来就不用马鞭、马嚼、笼头等“刑具”,但所有经过布莱曼克都调教的马都与他亲密无间,哪怕是其他人认为驯不服的倔马,只要一到了布莱曼克手里就什么事也没了。布莱曼克与马之间有着一套旁人听不懂的语言,但这些马却能心领神会。这些马非常通人性,它们与布莱曼克一起共同享受着生命予以他们的快乐。这部影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布莱曼先生。而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布莱曼先生的自传体小说而改变的。

布莱曼克先生今年三十多岁,他从小生长在一个牧场。由于他父亲脾气暴戾经常打骂他,于是他每天只能与马为伴并与马相依为命。在小布莱曼克眼里,马并不仅仅是一种动物,相反马是他的伙伴,是和他共同生活的一个知己,而马群正是他的精神家园。由于童年的不幸以及他和马长时间的相处使他相信:马和人是一样的,是不能通过暴力来驯服的。于是他就发现了很多人与马交流的方式。这种方式从而使他与马之间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很多年以后,他便成对了闻名遐迩的“马语者”。由于布莱曼克传奇而又成功的养马经历,从而使他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大忙人。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布莱曼克已经到过美国30多个州办过驯马培训班,每年都要去各地念40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