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显然,玄慈拥有令天下所有领导者艳羡不已的无以伦比的领导魅力。而领导者最担心的“人走茶凉”的现象也没有在玄慈身上出现。

领导者在位的时候,众星捧月,花团锦簇,一切以领导为中心,领导者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一旦退位,则被下属弃之如敝履,无人问津。这在组织中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于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归根结底,这是由于领导者的领导魅力不能够长久地保持,或者说,这样的领导者根本就没有建立起领导魅力。当他在位时,发挥作用的仅仅是他的职位赋予他的强制权力,下属是因为忌讳领导者的权力会对自己造成不良后果,才对领导者虚与委蛇,曲意逢迎。而当领导者失去权力后,下属无需再违心地阿谀奉承,展现出原本的真面目后,领导者就感到所谓的“人走茶凉”。

但是,“带头大哥”玄慈却让自己的领导魅力数十年如一日地长盛不衰。

玄慈是怎样做到的呢?

纵观玄慈的所作所为,其魅力秘诀主要有三条。

首先是目标信仰化。

目标是领导者的好帮手。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宏大的、持久的组织目标,领导者才能以此为抓手,调配组织的各项资源、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反之,一个没有目标的组织,无论领导者如何有能力,组织成员也只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所以,领导者要想建立起自己的个人领导魅力,就必须从树立组织目标作为起点着手。也就是像哈罗德·拉斯韦尔所说的那样,领导者是把私人动机转移到公共目标之上,并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使之合理化。

我们来看看玄慈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当时,慕容博捏造传言说,辽国高手将大举入侵少林寺,以夺走七十二绝技。此事关乎少林武运,从大处说,也关乎大宋国运。凡江湖上仁人义士,均认为狙击辽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玄慈便将此作为目标,组建起一个临时性组织,自任“带头大哥”,组织成员有丐帮帮主汪剑通、万胜刀王维义、地绝剑黄山鹤云道长、五台山智光大师、赵钱孙等武林中赫赫有名的人物。

这个目标显然是正确的,符合所有大宋人的价值观(玄慈虽然根据虚假信息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但这个目标本身是正确无比,不容怀疑的)。

这个目标也足够宏大,是为国为民的壮举,足以激起英雄豪杰的报国之心。

如何成为“带头大哥”?(2)

最终,这个目标也是非常持久的,以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至少是五十年不变的。我们也可以用三十年后乔峰听闻此事后的反应来做一个有力的证明。

当时,乔峰还不明身世,不知道自己就是三十年前雁门关狙击战的直接受害者。他是以大宋子民和丐帮帮主的身份为出发点来认知这个壮举和这个目标的。

参与此事的智光大师问乔峰:“乔帮主,倘若你得知了这项讯息,那便如何?”乔峰朗声说道:“智光大师,乔某见识浅陋,才德不足以服众,致令帮中兄弟见疑,说来好生惭愧。但乔某纵然无能,却也是个有肝胆、有骨气的男儿汉,于这大节大义份上决不致不明是非。我大宋受辽狗欺凌,家国之仇,谁不思报?倘若得知了这项讯息,自当率同本帮弟兄,星夜赶去阻截。”

由此可见,这个目标在三十年后还是毫不褪色,依然可以激励起大宋的豪杰之士的奋争之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目标已经成为大宋武人的基本信仰。而提出这个目标,率领组织践行这个目标的领导者自然就成了这个正确、宏大、持久的组织目标的代言人,随之也变得高大无比,甚至就此走上神坛。这个目标三十年有效,玄慈的领导魅力也是三十年有效。这个目标五十年有效,玄慈的领导魅力也是五十年有效。

玄慈的第二个秘诀是:患难“建”真情。

领导者的职位有可能是从天而降的,但领导者的魅力一定是在基层、在一线、在现场建立起来的。而危难之际,更是建立领导魅力的大好良机。

当组织面对忧患困难,领导者应该选择和下属患难与共,而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只有和下属零距离地亲密接触、交往,共担风险,才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只有这种经历血与火的感情才是真感情,才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才不会因为利益的诱惑而变质。

玄慈与组织成员们共赴雁门,狙击辽国高手。在误遇辽国贵族萧远山后,双方展开一场血战,伤亡惨重。但幸存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