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2/4页)

之情,难以言表。陈毅看到黄克诚等故旧,更是分外欣喜,当即感怀赋诗一首: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

红旗十月满天飞。

老友相见,黄克诚与陈毅彻夜长谈,阔叙旧情。

黄克诚严守八路军十分简朴的生活作风,没有设宴,甚至连小酒馆也没去,就同陈毅清水代酒,畅谈起来。

“在你陈毅领导下作战,这比什么酒席都更醉人。”黄克诚笑着对陈毅说道。

陈毅只顾同久别重逢的老战友、老部下谈这问那,谈笑风生,哪里顾得上什么设宴款待之类的俗套。他真诚地对黄克诚说:“你一路又打仗,又急行军,辛苦了,我带你们去海安散散心。”

在盐城与陈毅相见后不久,黄克诚返回纵队司令部驻地阜宁,立即向刘少奇发报,请他率中原局移驻盐城。

接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黄克诚率部在阜宁、淮安、盐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壮大自己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政权。

同时,针对这一地区土匪众多,封建会道门武装组织众多,广大农村多为国民党特务、反动地主武装把持等实际情况,黄克诚率部着手清剿土匪,消灭反动地主武装叛乱,反击国民党顽军的“磨擦”进攻,进而粉粹日军“扫荡”,巩固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

11月下旬,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陈毅率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先后进驻盐城。

苏北地区,出现了抗日武装斗争的新局面。

1940年11月底。苏北曹甸。

黄桥决战后,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不甘心失败,再次纠集余部两万余人退守曹甸地区,并依据坚固据点,继续制造“磨擦”,狂妄叫嚣要恢复黄桥决战前的状态。

面对韩德勤的疯狂挑衅,中原局与华中总指挥部征得中央同意后,调集新四军一、二纵队,会同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发起曹甸战役,准备一举消灭韩德勤顽军。

八路军五纵队司令部。

曹甸前线不断传来激烈的枪声。

黄克诚时刻关注着曹甸战役的进展情况,并在思考彻底击溃顽军的具体打法。

说实在的,黄克诚是不同意攻打曹甸的。

当中原局及华中指挥部提出攻打曹甸的意图时,黄克诚提出异议,认为暂时不宜攻打,并且详细陈述了自己的理由:首先,从整个苏北斗争形势上看,我们刚刚来到淮海、盐阜地区,这一地区情况十分复杂,土匪众多,顽军残部、伪军、特务、反动地主武装等到处进行骚扰和暴乱,我们根据地内部很不稳定。所以,当务之急,应是剿灭匪顽,发动群众,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先把脚跟立稳,即固本为先,再相机解决韩德勤顽军。其次,这次打曹甸与黄桥决战有很大的不同。黄桥决战,韩德勤犯我在先。此次韩德勤战败,退守老巢,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同顽固派斗争,我应站在自卫立场,不宜主动进攻。况且,9月10日中央来电中说,对友军则不论如何,即使是最反动最顽固者,在目前时期中,在彼军未向我进攻或其进攻已为我击破时,均应采缓和态度。击敌和友,是我目前军事行动总方针。此后,中央又明确电示,“我们应准备对付最黑暗的局面。我们的对策是稳健地对付国民党的进攻,军事上采取防御立场,他不进攻,我不乱动。政治上强调团结抗日。”最后,从军事上来看,曹甸地区属水网地带,如果进行攻坚作战,于我十分不利。

客观地说,黄克诚的一番分析是关照全局,而又掌握关节的。

但是,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在中原局和华中总指挥部的一再坚持之下,中央终于同意了攻打曹甸的计划。

黄克诚一贯恪守党的原则,异议归异议,中央既然同意,黄克诚遂坚决服从组织决定,执行华中总指挥部的命令,开赴曹甸前线迎敌。

不过,近几天来曹甸战役的进展情况不容乐观,黄克诚未雨绸缪,心中等划对敌之策。

经过慎重思考,12月1日,黄克诚致电华中总指挥部,详细提出了曹甸战役的具体对敌之策:我军无攻坚武器,历史上用速战速决、猛打猛冲战法攻击巩固据点,极少成功(乐安、宜黄、南丰,……直至会理、甘泉等战役,均如此证明)。曹甸、车桥等处工事较前坚固,兵力更多,如猛打猛冲,不但胜利把握不大,且有招致重大消耗伤亡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