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这才是真正的朝廷 (第2/3页)

好书推荐: 快穿之魅魔榨汁机

送了家父的一封书信。”

铁铉给孔家送信的事情,是不可能瞒住的,这种事早晚朱久炎要知道,还不如主动说出来,以示坦诚。

孔公鉴心中暗忖:如果他问到信件的内容,我便推说一无所知,反正是给家父的信,我如何能去看?

不料朱久炎根本没有问他书信的内容,其实也不必问,铁铉在这个时候派人送信去往孔家,除了让孔家帮他铁铉或者两不相帮之外,还能有什么意思?孔家若是下定决定帮铁铉,还会派出嫡长子来见自己吗?

“先生觉得铁铉与我军的各方面的对比如何?齐鲁之地的百姓又是怎么想的?”

只要不问及孔家与铁铉的交情,孔公鉴就不会感到为难,他沉吟一下道:“齐鲁的百姓不太关注天下大势,这些年听惯了铁大人的。至于铁大人的意思,似乎是打算倾兵与殿下一战,誓不投降;齐鲁多豪杰,军队素质很不错,铁大人身边而已是名士云集,谋士济济。虽是如此,但从实力上对比,定然不是殿下的对手,齐鲁只有一点水军,海军根本没有,北方士卒也大多不习水战,殿下只要充分利用华夏海军的优势,我觉得铁大人连两成的胜算都没有。”

“有两成胜算吗?”朱久炎微微一笑,“我看他连一成的胜机都没有。先生似乎有点高看了铁铉。”

孔公鉴欠身道:“公鉴的一家之言,公鉴愿闻殿下解惑。”

“先生应该也知道,战争比拼的核心其实是后勤,也就是钱财与民力。齐鲁这些年来可不太平,蝗灾、水灾不断,建文的新政更是搞得齐鲁各府各县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听说铁铉已经扩大了军屯想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他抵御的准备虽然做得早,但动用民力何止百万?如此消尽民力、民财,哪怕因为他的声望与百姓们一时忍耐,真大规模的打起来,消耗必然成倍增加,最后肯定惹得民怨沸腾,士气低迷,这只是其一。

其次孔先生已来到我这里,齐鲁的儒士会站到哪一边?我父皇已在筹备新朝恩科,天下士子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不就是在等个科举为官?如此双管齐下,士子之心已然站到我方,加上铁铉本人一直在指挥布局,人又不在济丨南,必然会造成齐鲁的政局不稳;

其三,我父皇已经是登基的大明皇帝,占据大义,铁铉口口声声效忠建文,可建文已自丨焚而死,他要顽抗到底,齐鲁的官员们答应吗?在内部不稳的情况下,他倾兵在泰安、莱芜一线布置防线,必会让那些不想打的官员们趁机响应我军,再加上我华夏海军可随时从海上威胁他的后方,必然加速他的后方崩溃。

此三点表明铁铉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何以抵挡我军?我说他有一成胜算,其实还是高看了他。”

孔公鉴半晌才叹息道:“同是太祖血脉,殿下见识、谋略要比齐王高明太多。”

朱久炎傲然一笑:“孔先生不妨动用关系,回去旁敲侧击地劝一劝铁铉,大明已经凤凰涅盘,接下来就是浴火重生之时,他做这无畏的抗争,于国于民于齐鲁百姓都是不利的,如果他愿意,我必不计前嫌,仍旧重用他!”

孔公鉴被朱久炎的气势折服了,他想到齐王对朱久炎的连连称赞,连齐王这样的叔叔辈都没口子夸赞一个侄子,孔公鉴不由心中暗暗叹息,这才是雄才之主,自己能够及时投效,实在是带领孔家逃过一劫。

孔公鉴起身恭恭敬敬长揖施礼:“殿下之言,我一定想办法转告铁大人。至于听与不听,只能看他了。”

“去吧。”

……

就在朱久炎和孔公鉴面谈之时,铁铉已经接引撤退的兖州的军民百姓进了泰安州,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正是此次兖州撤退的主事人。

高巍,辽州人,他与铁铉很早就相识,二人情谊深重,在京城里的官员纷纷跑去投靠朱柏父子时,高巍却从京城里逃了出来,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说服铁铉,誓死报效建文!

高巍在济丨南找到了铁铉这位老相识,两人为建文朝的灭亡抱头痛哭,在高巍的感染下,铁铉也激昂地表明了心迹,立誓死守齐鲁,与篡位的朱柏父子至死方休!

一手导演了兖州撤退的高巍,深得铁铉的信任,二人抛下泰安知州以及兖州的一众文武大将商议起了防备朱久炎北上的事宜。

二人商量之后,选择将大营设在泰安以西,大营占地千亩,跟肥城、泰安、莱芜连成一线,军士们开始按照计划忙碌搭建军营。

在刚刚搭建好的中军帅帐内,铁铉正襟危坐,专注地听取泰安知州的汇报。

泰安知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