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6 体恤,不存在的 (第2/3页)

是小事,这是正儿八经的海外藩国国主入朝,和此前被封国的东日、扶月,这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更何况中山国国主,也是要入朝请罪的。

这个时候也就有很多的特殊意义了,很多的事情更加需要安排清楚了,一码归一码,方方面面的规矩都不能乱。这也都是大明朝开国后的头一遭,必须要开一个好头才行。

黄观这个时候也不能马虎,昨天才听到太上皇钦点他为应天府知府,就在等待着圣旨传达了。今天圣旨就到了,黄观自然需要领旨谢恩,不只是要上奏折谢恩,也要面圣。

但是单纯的去叩谢皇帝还不够,毕竟这一次能够得到应天府知府这个官位,也是因为皇太子殿下鞭挞前任知府,这就是缘由啊,要是装作不知道也不好。

更何况应天府知府,这本身就是特别敏感,这个位置也确实不好坐啊。

虽然现在还没有流传出来‘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这样的说法,但是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些道理了。

这可是京城啊,各路京官、王公贵族全在里面,稍微有点风吹草动皇帝就知道了。这要是尚书家丢了茶壶亲王家跑了狗,哪一个都不能忽视啊,这些事情也都需要处理好。

更何况不要说官场了,寻常百姓也知道大明朝储君有白龙鱼服的习惯。现在是当朝皇太子,他这个习惯肯定就是从当今天子那里继承的。

京城里可没少流传当今天子早年微服私访的事情,现在谁不知道珍珠河旁的一座小院的主人就是当今天子早年侍女。很多人也都知道吴王总是跑过去喝茶、饮酒,据说就是代天子感念侍女早年的照料。

那一位,可是先孝慈高皇后的侍女,据说是抱着当今天子长大的。

当今天子在‘潜邸’前喜欢在应天府游历,看哪都觉得新鲜,哪里都去过。现在的皇太子也是这样,特别喜欢去一些市井场所,了解人生百态。

压力大啊,对于黄观这个新任应天府知府来说,这些事情难做。当然锦衣卫、东厂或者五城兵马司来说,更是需要时刻紧张,一点意外都不能有。

大明朝的储君,绝对为大明朝都城的治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就是因为他们的微服私访,让大明朝的各级官员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

至于说劝谏等等根本没有太大的作用,皇帝鼓励储君了解民生啊。

百官自然有着百官的一些担忧,他们担心国本的安危,担心一些意外会让江山社稷动荡。而皇帝呢,自然不是说要让皇储出去游山玩水,这些了解人间百态,也是储君应该有的。

毕竟其他的皇子、皇女可没有机会经常出宫,也就是太子有这样的待遇。

黄观现在必须要考虑一下这些事情了,他这个‘学神’不只是对四书五经有深入研究,也有着一些为官的经验,他知道要有着那么一些为官之道。

和储君太亲近肯定不是好事情,可是要是真的过于亲近了,未必就是什么好事情。

黄观现在就是左右为难了,他知道有些事情必须要做,可是也必须要有分寸,绝对不能过头了。

朱允煐就装作不知道一些事情,一些官员们的心思和想法,他大概也是知道一点的。只是没必要多去研究,说到底就是皇帝,没必要特别的体贴,那也不是朱允煐的风格和特点。

虽然不像洪武皇帝那样霸道、刻薄,可是朱允煐也好不到哪去,他很多的时候也不会将那些官员们的情绪当回事。

仁宗什么的,完全就是和朱允煐绝缘了,这一点朱允煐非常清楚,他也从来都不打算成为一些百官们认为亲近的皇帝,距离感还是有一定必要的。

回到了春和殿的朱允煐看到了小小朱,很意外的问道,“怎么不在你曾祖那?”

“母后生辰,咱自然要回来。”小小朱理所当然的说道,“爹,你总是忙着国事,都忘了今个是母妃的生辰了。”

朱允煐愣了一下,随即坦然的笑着说道,“咱怎么可能忘了这事,大伴都备好了。”

这就要埋怨一下王承恩了,朱允煐确实不太习惯记得别人的生辰,但是这样的事情王承恩是必须要记住、要提醒的。当然除非特殊情况的时候,朱允煐会自己亲自准备一些礼物。

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王承恩提前备好礼物,只需要朱允煐点头,这些生辰礼物就会被赏赐下去。

比如说这一次徐妙清的生辰,朱允煐确实没有记住,王承恩可能提醒了,也可能没提醒,反正朱允煐也确实没有记住。但是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