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钗;�罴训慕饩戎�溃���故呛廖蘩碛傻娜崭匆蝗杖淌茏判牧榈恼勰ィ�衔���囊庖寤嵩谀骋惶煲哉庋�蚰茄�姆绞较韵殖隼础M卸�固┏腥险庵稚�钍羌�送纯唷⒁彩橇钊俗髋坏模���故浅钟心茄�尤醯纳�钐�取M卸�固┚�艿募�妊挂趾陀怯簦�⒚挥惺顾�赂业母姹鹑耸溃��峭ü�砟昊氐健陡R羰椤返难涤鳎�衔�约鹤钪照业搅松��囊庖濉�

自杀对处于衰微状态或在不幸中忍耐的生命而言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即便对于一个处于上升状态的人而言,死亡之门也永不关闭,随时准备收留那些为生而备受折磨的生灵。虽然自杀于外人而言不过是一种恶劣的行为,但是任何生命相对于死亡都那么短暂而患得患失。死亡是支勾销一切的笔,生者所有生之幻灭下的痛苦都可以藉此得到永恒的解脱。然而尽管自杀是一种结束生之纠缠的良好方式,又有几个人会去实行呢?尽管普天之下遍布多余的人生,又有几个明智到通过自杀结束其并非必要的存在呢?为数甚多的人的生活也会有种种令人窒息的生存恐惧,在难以承受的恐惧之下,许多人也倾向认为自杀是解决生命难题的唯一道路。然而终未有多少人去实行,对哲学问题的沉思,更像是为了解决心灵难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所以自杀者能让我从心底里感到震撼和敬畏,自杀者较之生者更加清醒认识到人生意义的虚无,并且也足够聪明的意识到世界只是一个各色人等拥挤其中的不值得留恋的笼子。虽然自杀者中有很多确实可以被认为是基于作为恶劣品质的懦弱或例如社会习俗等外界巨大压力下的不得已,但是我还是愿意将他们看作是值得被敬重的人。自杀的作家、演员等公众人物生前给人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他们几乎拥有常人渴望拥有的一切,但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像看上去的那样无限风光,而是布满了暗礁。虽然生活都陷于危机之中,但是他们并没有像绝大多数人在经历危机时所做的那样,仅仅依靠着外界带来的众多好运与所谓快乐,维持那无视可怕现实、早已空虚麻木的灵魂。他们选择了自杀这一强有力的方式尽快了结生命,而不是坐等遥遥无期的衰老而死的来临。

一个没有生活在危机之中的人显然不会选择自杀,但是一个没有危机、看似一帆风顺的生活对任何一个不是愚钝的人都是危机四伏的,那样的生活甚至不值得去经历。人真是一种怪异的动物,人具有探寻人生意义的能力,但是当探寻人生意义时,他却往往陷于深深的危机之中。活的最好的生命是最无知的生命,当求知的大脑追问人生的意义时,他无疑是在某种程度上生病了。人们印象中的健康的人,决不会为了生活的意义而终日忧心忡忡。但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富有智识而决非由无知驯服的、由动物本能掌控生活的人,都会因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陷于迷惘之中。自杀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是人性张扬的结果,是人类智识超越于其他动物的有力表现。

2.

然而与大多数智慧的思想对自杀的态度相反,自杀除了在极小的范围内得到秘密的宽容之外,就整个社会来说,它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激烈攻击与遏制。尽管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生活是什么、为什么、向何处去,但是他们对死亡的回避却毫不犹豫甚至不再需要理由。对于大多数活着的人而言,死亡是邪恶的,并且似乎罪大恶极。在所有国家,唆使自杀都是明白不过的罪恶,甚至在某些国度,自杀是一个公开的罪名。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自杀不是对个人,而是对国家的冒犯。大众眼中的自杀者往往极其脆弱,在众人眼中,自杀不过是最大的懦弱,只有真正无用的灵魂才会选择自杀。自杀尽管在事实上是人性旺盛状态的表现之一,从而多少只属于少数人性勃发的人的特权,但是在人类社会里,自杀者还是被嗤之以鼻,自杀还是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由来以久的唾弃。

群人对自杀的避之惟恐不及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这种原因决非像他们在鄙夷自杀者的懦弱时流露出来的心安理得的态度一样的堂皇。在一个群体之中,相互的联系因为各种相似之处而得到建立和加强,由于人群之中动物式的人还是异常丰富的存在,因此人群对死亡和自杀的总体态度与大部分个体的态度是相近的。群体流露出来的对自杀最强烈的厌恶,是个体因为其理性能力低下、人性泯灭而讨厌自杀的集体流露。由此暴露出来的所有谴责自杀的人都有的根深蒂固的非理性、而不是被生之鼓吹者所责难的自杀者及自杀的所谓恶劣习性,才是自杀被整个社会公开唾弃的原因。由此看来,自杀者及其自杀行为受到的多方攻击,更像是群体由于其群体价值观受到冒犯而作出的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