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漫说土地兼并事 (第1/2页)

好书推荐: 六零炮灰亲妈觉醒后

空闲继续说:“诚然,纵观我张掖全境,半农半牧,土地兼并虽说在个别地方十分突出,但目前就全郡来说,尚未上升到一个主要的问题。

然这个并不十分显著的问题,对一家一户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则是一个全部的问题。

何以遏制这个势头?

按照目前朝庭的律令,官府只是在地主和农民达成买卖协议到官府备案时,方才知晓,之前的事情一概不知。

究竟他们两者之间是心甘情愿还是强买强卖?

只有天知道。

是以若是按照目前大汉的法度,想要遏制是难以为之。

现在郡里出台这么一份告示,以为但凭郡里的权威就能制止,窃以为无疑是痴人说梦。”

陈辅良说:“问题人人能找,关键在于能够说出解决的办法,这才是牧守之道。”

空闲说:“办法也不是没有。

窃以为,一是改目前的事后备案制为事先审批制,其中的委屈或许能得窥一斑,对一些强买的现象能提前扼杀,这样做也许能稍稍改善这种局面。

但这样依然是治标不治本。

倘若想要治本,须要想清其中关键之所在。

土地兼并为什么屡禁不止?

主要就是人们对于土地看得太重了,有钱人想置地,没钱人民也想置地。

人口越来越多,而土地是有限的,尤其是好的土地,所以说这种矛盾只能是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难办。

对这种问题,一昧地进行强制,则象鲧治水一样,堵是堵不住的;必须象大禹那样,用疏导的方式,方能大成其功。”

梁辅问:“怎么个疏导法?”

空闲说:“中国历朝历代的当政者均强调农桑,其中用意大概有二,

一是粮食乃天下之本,无农则天下人心不稳;二是通过土地将农民栓在家里,避免其四出而生事,是以农民不出政局则稳。

然现在因土地兼并,流民蜂拥入城,或四处颠沛流离,通过土地栓住农民的想法已再无可能。

象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以万事离不开一个利字。

张掖之所以还没有出现流民,并不是土地兼并不厉害,主要还在于张掖地广人稀,尚未开垦之地良多,再加上畜牧业也比较发达,分散了人们的目光。

然这只是暂时的。

刚才,郡守大人多次提到经营张掖。若要经营张掖,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人口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单纯依靠本地人繁衍是不现实的。

这一点,郡守大人看得很清楚,所以才有了朝庭将城里的流民发配到张掖来,将监狱里的罪犯发配到张掖来,这才是最为快捷的方法。

若是按照这个办法移民,张掖的人口问题用不了几年就会解决。

倘若到了那时,土地的问题就会摆到一个十分突出的层面上。

如若我们不能未雨绸缪,提前想好应对的办法,到时就会十分被动,经营张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需要我们逐渐发展替代产业,把人们的目光从土地上吸引过来,把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让他们从事一些更为有利可赚的事情,方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问题。

只是这个事说着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马腾与陈辅良四目一对,两人均点了点头。

陈辅良又问道:“诸位还有什么别的意见或看法?”

众人皆摇摇头,无言以答。

马腾说:“土地买卖,就目前而言是一个无法破解的难题。

它的根源,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朝庭的土地买卖制度,从根本上讲则是生产工具的日益先进及人们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代时实行井田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共同生产,共同生活,不存在什么土地买卖的问题。

尽管那时人们的生产能力很低下,但怡然自得,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痛苦,再加上政治清明,是以一直为后人所膜拜。

后来出现了铁犁和牛耕,一家一户的生产成为可能,人们对私田的兴趣超过了公田,于是私田日益精耕细作,而公田日趋荒芜。

当时的当政者为了收税的需要,承认了私田的存在,并允许土地买卖,于是井田制崩溃了,土地私有、土地买卖成为新的社会存在。

伴随着土地买卖的兴起,富贵者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