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治政首当治其心 (第1/2页)

好书推荐: 讨债宝宝,怪医娘亲

永嘉先生说:“将军刚才说要向我请教治理地方的举措。这个君举愧不敢当。

何以这么说?君举不过是一介书生,今生未曾入仕,纸上谈兵的事情是不敢做的。

不过你既然大老远地来了,我想我们不妨谈一谈古代的名君是如何治理天下的。我想从他们的一些陈年旧事中,可以得到一点启迪。

在这一点上,我们先来说一说汉文帝、汉武帝和汉宣帝是怎么做的,三下相较,我相信你自然会明白应该如何去做。

汉文帝刚刚即位的时候,秦朝遗风尚较为浓厚,旧的社会习俗的熏染依然存在。

文帝都把秦朝的一些遗老遗少看作君子和长者,厚待他们。他以深沉少语的谦恭态度来安抚天下,以敦厚朴实的形象为天下作表率,用质朴庄重宽厚的官吏来推行政令。

时日一久,往日那些揭人阴私、品行不端以及怨天尤人、为世人所嫌弃者,人人自爱,以议论他人的缺点错误为耻辱。

汉代的政治,平易不苛,与上古时代的太平和乐景象相同。

于是人们懂得诸子百家之书可以烧毁,儒生可以活埋,厚古非今的行为可以禁止,然而为百姓培育的敦厚之风是销毁不了的。

汉文帝是天性宽厚的人。他为人诚信恭敬、深沉不语,这在他日常的立身行事中可以体现出来;他不显示自己的英明和品德,这在他所颁发的诏书和旨意中可以表现出来。

他所以崇尚忠厚和名誉道义,以至于象保护人身的真气和婴儿一样,是因为忠厚之风和名誉道义终究能荡涤不良的社会习俗而使人们萌生羞耻之心。

官吏治事不严峻刻薄,民间无揭人阴私之风,人们都自爱自重而厌恶犯法,行宽厚之风而以过错为耻。

廉洁、公平、厚重、谨慎的官吏,文质彬彬,遍于当时朝野上下。

这难道不是由于文帝以最诚挚的感情待人,以至于产生了臣下不忍欺骗他的效果的最好的验证吗?

至于汉武帝和汉宣帝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对犯法者的惩罚非常严厉,对官吏的考核非常精确,对后宫管理控制得非常严密。

然而尽管如此,有的后妃不守节操的丑闻仍时有耳闻;在祭祀宗庙的时候,尽管皇亲大臣表现的很恭敬,但有的人仍包藏祸心。

这不是作为皇上的亲信大臣所应该做的,而他偏要这样做,何况其他人呢?

权威有达不到的地方,考核有间断的时候,那些心怀欺诈却从中受益的官吏未尝不安然自得。

唉!汉武帝的刑法和政令充斥天下,然而不能在朝廷内杜绝叛逆行为。

汉文帝的真情实意存在于心中,而朴实忠厚的风气却在社会上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古代君主治理天下,有的能使别人不忍心欺骗他,有的能使别人不敢欺骗他,而有的能使别人不能欺骗他。

象汉文帝这样的君主,是属于别人不忍心欺骗的;象汉武帝这样的君主,是属于别人不敢骗的;象汉宣帝这样的君主,是属于别人不能欺骗的。

然而别人不忍心欺骗的,是出于诚意,而别人不敢欺骗和那别人不能欺骗的,仅仅是由于惧怕权威和担心考核而已。

权势和考核的效用,有中断的时候,那么,人们的不敢欺骗和不能欺骗之心也不能有始有终。

诚意的效用是没有穷尽的,那么,人们的不忍欺骗之心也是没有穷尽的。对此,你有什么观点或者意见?”

马腾顿了顿,说道:“先生的意思是,司牧不应当以严刑酷令治理地方,而应该先教化人心,让人们感到心悦诚服,这样就会一顺百顺。是不是这样?”

永嘉先生说:“是这个道理。使人惧怕,别人就不敢或不能欺骗你。

使人惧怕,不如使人感到惭愧。使人感到惭愧,别人就不忍心欺骗你。

人的感情为畏惧所迫而不敢欺骗别人的原因,是出于不得已。倘若出于得已,便又我行我素。

先用法令规范人们的行为,然后再用刑罚进行监督,这是君王使人感到畏惧的原因所在。

然而法令有不完备的时候,刑罚也有用不到的时候。

国家在法令不完备、刑罚用不到的时候,还要应该保证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因此,君主变革天下风俗所依赖的,只是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就可以了。

民间少年整天在街市上袒胸露体、奋力疾呼,然而当他在衣冠整洁、彬彬有礼的君子面前走过时,不能不迟疑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