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部分 (第1/4页)

此番紫云峰之战的过程虽然凶险万分,但杨君山仍旧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但若论此番最大的收获,那么毫无疑问应当是夺自孟伟庭的那一艘星界长舟无疑。

尽管那艘星界长舟在与紫霄阁五祖的大战当中受损严重,但却并未伤到星舟的核心位置,在经过休整之后,这艘星舟完全可以恢复如初。

甚至因为杨君山的手中有着完整的星舟图谱以及身为阵法师的缘故,如果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人手以及资源的话,他甚至有信心让星舟的品质比之受损之前还要更甚三分。

然而目前这艘星舟对于杨君山而言,就如同三岁小儿手中捧着的一块金元宝,内中牵扯的因果实在太大,大到杨君山只能将这艘星舟封入山腹之中而不敢外露半分,否则的话,他可以十分肯定,一旦星舟之事在周天世界外泄半分,凌霄殿里的黄庭道祖都没资格说半句话,直接找上西山的恐怕就是仙人。

孟伟庭啊,此人不死便是最大的隐患!

可惜自己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再奈何此人了,好在自己也并非全无凭仗,纵使最后仙宫的仙人找上门来,凭借现如今自己的地位以及重要性,想来对方也不会做得太过,星舟即使不保,自己也能喝下一口浓汤。

虽然不甘心,但却是别无他法。

除却星舟之后,便是星舟之上那堆满了三分之一船舱的各类物资资源了,可惜这些东西杨君山仍旧无法进行大规模转移,如今仍旧只能堆放在星舟之中。

再有便是在星舟核心密室之中找到的那一卷竹简儒书,能够让孟伟庭这样的黄庭道祖都如此珍而重之且时常诵读之物,那卷竹简定然不简单,说不得还有可能是儒族能够开一家之言的仙境存在所著。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盘点(续)

整个星空大世界的修行体系基本与周天世界相当,其中虽各有参差,称呼也许略有不同,但大体相差不大。

便以儒族为例,能够称之为大儒的,其修为大体与道境相当,但若想踏入仙境,在儒族而言,便如同踏入了圣道境界,可称之为一声“圣人”了。

但儒族之中对于“圣人”的理解也有不同,大致又阐发为五个等阶,分别对应星空大世界的普世修炼体系中的仙境五重。

大约是能够沿着儒族先贤圣人道路而走,继承其主要道统的,可称之为“述圣”,对应仙境的元神仙;能够对于先贤圣人的道统进行完美的继承并做到知行合一的,可称之为“复圣”,对应仙境的金身仙;而能够在继承先贤圣人道统之上还能够对部分“微言大义”加以阐发,提出新见解并加以传播的,并可称之为“宗圣”,对应的便是仙境的大罗仙;至于再往上,便需要儒族修士脱离原有道途的基础上开一家之言,也就是说要闯一条全新的道途,这个时候,儒修自身便也成为了后辈儒修口中的“先贤圣人”,也被统称为“亚圣”,对应仙境第四重;再往上便是儒修圣境第五重,这般至尊的存在自然也只能以“至圣”来称谓,只是这一境界便如同杨君山对于仙境第五重的模糊认知一般,儒族自家对于圣境第五重清楚的也没有几个。

杨君山手中的这篇竹简中的内容是出自一位仙境以上的儒修无疑,只是不知道具体是哪一重圣境,若是出自“述圣”、“复圣”也就罢了,落在非儒族手中就相当于多了一张称谓儒族以及儒修的敲门砖;落在儒修的手中,价值也不过相当于一张顶级的符箓;但若是出自一位“宗圣”之手,那这一卷竹简可就有着相当于儒族传承重器了,其价值不下于一件仙器!

至于再之上的“亚圣”或者“至圣”手稿,杨君山不认为孟伟庭能够拥有这等圣物,就相当于铜须、妙坊等人的手中不可能有昊天镜一般。

除了星舟之上的收获之外,对于杨君山而言,最为重要的便应当是司马广厦的阵道传承了。

事实上司马广厦在阵图之中留下的传承很是简单,只有完整的十面埋伏道阵传承,以及伪阵、双重阵两道秘术,其余的却是什么都没有,而事实上在当时那等仓促的情况下,他也不太可能有时间留下所有的阵道传承。

然而对于杨君山来说,便是这一道完整的十面埋伏道阵传承便已经足够了,这一道阵法完全可以说是司马广厦阵道造诣的集大成之作,仅仅只是大略的浏览了一遍,杨君山便发现这道传承之中值得自己借鉴甚至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甚至都不是短时间之内他所能够琢磨的透的。

要知道这还是在杨君山曾经潜入紫云峰多日,对于真正的十面埋伏道阵有过长时间的实地勘察经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