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篇文章。当时马云十分吃惊,在佩服那位司机的活动能力之余,马云更佩服的是那个敢批准在头版发这么一篇文章的总编。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敢提互联网,敢于提说明这个报纸的总编很有魄力,马云想,这一定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

于是,马云立刻就去找了这位总编,马云说就想跟他谈一谈。那次他们竟然谈了三天三夜。当时这位报纸的负责人就像马云一样也不懂互联网。但是他听得很激动,也觉得这东西有戏,他说:“马云,我帮你一个忙。”他请了很多的北京媒体,让马云给大家做一个演讲。

北京冬天的风总是很大。就在北京很冷的一天,马云耗资3万元在北京外经贸部隔壁的一个俱乐部请来了30多位记者、编辑。

马云早早地将两台电脑安装在俱乐部里。由于当时北京网速太慢无法联网,马云就将网页和一些资料拷到硬盘上。

那一天可真把马云激动坏了,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媒体朋友。马云给这些记者们讲了两个小时,谈什么是互联网,谈网络有什么好处,那些记者们虽然听得朦朦胧胧却也热血沸腾。他们说:好,我们开始宣传互联网。本以为大功告成的马云却没想到,就在第二天,上头下来一个文件,说不要宣传互联网。据说当时的一些工程院院士对网络的前景不是很看好,说对当时的国情来说太先进了。马云觉得这纯粹是无稽之谈,他觉得气愤透顶,但他也已尽了很大的努力。头一天听他演讲的记者们对马云说,你如果能够说服《人民日报》上网的话,我们就可以报道了。

让《人民日报》也上网

让《人民日报》也上网

就在那一天,马云的心情如过山车一般,从特别激动到特别沮丧。

但是马云并没有想过要从此放弃。从来不怕困难、不会被困难吓退的他说要坚持下去,要坚持到最后。他对自己和何一兵说:“有一天我们要走进北京。”而同样心情沮丧的何一兵却说他想要放弃了。

尽管当时的马云还没有想到什么好的法子来让自己、让中国黄页得到媒体和舆论的认可,但是何一兵的一句话刺激了马云的神经,他对马云说:“要是你能说服《人民日报》上网,那么你的广告宣传、你的声势一下子就起来了。”

让《人民日报》上网,在那时候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是一个幻景而已。而对于这个成功率几乎为零的任务,马云当时就决定做了。于是从那年冬天开始,也就是1995年年底到1996年年初,言出必行的马云再次来到北京,这一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那个来自深圳的、在中国黄页做技术的李琪。那一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当时马云说了一句话,令他和在场的李琪记忆犹新:“有一天我们要理直气壮来到北京。”

就在这个冬天,马云通过朋友的引荐与《人民日报》办公室里的一个行政人员结识。这一天晚上,他们聊到很晚,大概晚上10点办公室来了一个人,他问你们在聊什么,马云说聊互联网,于是这个人也坐下来跟马云聊了起来。直到后来马云才知道那个人就是《人民日报》未来发展局的局长谷家旺。由于谷家旺有过留洋经历并且对互联网也有些了解,两人一见面就聊得很是投机,甚至有些“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所以他建议马云去给日报社的同事也上上课。

就是靠着这份机缘,马云先后在《人民日报》做了两次演讲。马云讲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搭上的是末班车,还讲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最后马云想自己已经讲到最好了,成不成也就这样了。马云当时的心情很紧张,不是因为怯场,而是因为太激动了。演讲结束后,一位领导走了过来,握着马云的手说:“你讲得真好!我们明天就打报告给中央,让《人民日报》上网。”

《人民日报》上网之后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马云也成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采访对象。马云在做完这一切之后,网络也逐渐开始热起来了。尤其跨入1997年以后,北京的互联网开始火起来,大街小巷开始遍布着网络公司,开枝散叶般,有如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著名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终于,马云用半年时间把《人民日报》搬上了网络。而等到《人民日报》搬上网络的那一天,马云也知道,北京已经没有他们的机会了,因为大批的外资企业已经开始涌进,对于马云这些既没有钱又没有背景的人来说,若想在北京发展,何其艰难。于是思索再三的马云也就在这个时候回到了杭州,开始筹划他的下一步发展计划。

要成功,何必畏惧失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