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言弃的精神,海博在马云的带领下,渐渐开始有了起色。据马云说,翻译社1994年已经达到收支基本平衡,1995年开始了首次赢利,而谈及现在的海博,马云的说法是“赢利很高”。

三年的等待对于马云以及翻译社的同事们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漫长,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一个个迎面而来的困难,海博翻译社也无法走到今天,走过它不算太短的12年。

如今回顾1994年到1995年这两年,马云认为当时的他就干成了这件“傻事”:不仅养活了翻译社,还成功地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如今,海博是杭州最大的翻译社。

“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马云对于自己创办海博翻译社的思路如此回答。殊不知,马云在创建翻译社的时候,仍然兼着学院老师的身份。在工作之余,永远保持着工作热情和充沛精力的马云,甚至还教起了夜校,而夜校的这段教学经历也为日后马云走上网络道路奏出了一段小插曲。

翻译社的经历相比于日后阿里巴巴的大红大紫,可以说那时的马云肯定称不上功成名就。但回忆以往的点点滴滴,马云独辟蹊径地总结道:“经营翻译社的过程让我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兼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著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惊悚大片:马云美国历险记

惊悚大片:马云美国历险记

马云第一次接触网络缘于他去了一趟当时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而美国之行带给马云的并非只是一场与互联网一见钟情的相遇。

借用当时马云的话来说,“简直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风格的好莱坞大片,特别是后来我到了美国被黑社会追杀,我的箱子现在还在好莱坞呢”。说真的,马云在美国数十日的经历,或许拿到今天来拍一部好莱坞惊悚大片都不为过。

那是1995年,杭州市政府正在修杭州通往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此时美国的一个投资者跟杭州市政府和市交通局谈判了一年,但是钱却一直没有到位。双方认为谈判中间翻译有问题,一向英语好的马云便在此时粉墨登场了,要知道那时的马云在江湖号称“可能是杭州英语最好的一个人”。

由于马云的专业是英语,对于国外的情况也比较了解,所以杭州市政府和美方都相信马云,请马云在中间从事翻译和协调的工作。但是随着在协调过程中的深入了解,马云发现这其中异常复杂的关系为他所始料不及,这在马云看来“是特别复杂的一个故事”。

简单地说事情大体上是这样的:那个美国人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杭州至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修建工程。投资的回报就是美国人获得路费的收取权。这种投资修筑公路收取过路费用以偿还投资款的方式,类似于李嘉诚在深圳修筑梧桐山隧道的做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方面,都没有任何疑义和问题,即使在现在,也有很多市政工程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

然而,问题却在杭州至阜阳的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出现了。据马云所知,当时杭州有上千民工在修杭州至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修了一年多,眼见就要到年底了,工钱却还分文未给。连美国佬也做起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仁义的勾当!杭州市政府委派马云作为翻译来与这个自称出现沟通障碍的美国佬进行协调。结果据美国佬说是因为香港董事会不同意,于是马云只好随着美国佬到香港去做协调工作。

可是等马云去了香港,才发现原来一切并非如美国佬所说,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马云只得和美国佬折返杭州再行商议。这次,这个狡猾的美国佬竟然把美国董事会给搬了出来,说其实是因为美国董事会不接纳。无奈之下,拿美国佬也没辙的杭州市政府只得派马云跟美国佬去一趟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于是,马云就按着市政府的意思申请去了美国。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马云在美国的生活和经历,被他形容为“惨无人道”,他说“所有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发生了”。直到最后,马云发现那个美国佬其实一直在坑蒙拐骗,是个地地道道的骗子,甚至在美国都被称为国际大骗子。

瘦小的马云和美国佬一起前往美国。到了美国之后,美国佬带着马云去见投资商。在马云跟随美国佬会见投资商的这段空隙时间里,曾有人跟马云提到了互联网,其实1995年互联网在美国的发展还算是比较先进的。马云当时已经对互联网有了一丝印象,这主要是因为他之前接触过的一个澳大利亚外教曾经和他谈起过互联网。美国佬带着马云去拉斯韦加斯玩。由于马云肩负着杭州市政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