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 (第2/4页)

按最优价格算的话,1平方公里1亿元。不过,如果当年投资的话,可以先建设,5年内补足土地出让金,都不收利息。”

苏城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了,只要开建了,5年以后也只要交利息就行了。

1平方公里是100万平方米,等于1平米的土地只要100元的转让费,在苏城眼里是再便宜不过了,何况不用现在付钱,等到1995年,东方明珠都建好了,地价可就完全不同了。

于是,苏城的手又一抖,直线就打了个弯,狠狠的刮走了一个大圈。然后满意的端起了酒杯。

葛副市长高兴的一碰杯就喝,那模样恨不得把啮齿翻出来,放在大腿上磨一磨。

1991年以前的浦东尚未做好七通一平,一点都不吸引人,卖地尤其艰难。当时的深圳特区,做好了给排水、电、气、热、通讯、道路的工业用地,每平米每年的转让金才是年就是50元。

浦东的生地就要双倍乃至三倍的价格,自然不会欢迎。

因此,此时的上*海别说是土地财政了,为了筹集资金,地方财政险些崩溃。中银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国银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香港泽鸿发展有限公司、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等开发公司和金融公司,投入数十亿元,用了2年时间,才勉强搭好了骨干,完成了七通一平的公用建设,将“生地”变成了可以工业开发的“熟地”。

为此,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入股开发、海内外公开上市,向社会募集资金等等手段层出不群,堪称中国早期筹集资金的大百科全书。

在这等条件下,苏城的大华实业许诺进场,不免给了葛市长诸人以极大的信心。

苏城同样高兴,复印了一张浦东地图挂在酒店的会客厅里,并准备了1000万美元的定金,随时准备成为浦东最大的地主。

在市政府的刻意宣传下,大华实验室的搬迁,也被媒体描绘成了大华集团的搬迁,并将定金暗示为一次性付款……

如此一来,济*南市政府的紧张尚在其次,台塑内部的气氛陡然紧张,他们可不希望自己的战略盟友,把现金都换成不动产。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T

正文 第二百四十六章 直接开建

王胜以最快的速度,转道香港抵沪。

台塑在本地设了接待中心,派了台车到机场接机。王胜上车就看到座椅前面插着几份报纸。

他随意展开一份《新闻晨报》,就见头版印着浦东的照片,横排用粗体字写着:浦东地产市场启动。

王胜一下子坐了起来,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下看。

台塑对大华实业的关注,早在油田竞标时就开始了,王胜和苏城见面的次数也很多,并有甲醇设备的建造约定。对台塑来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口头约定,因为大华实业掌握着世界级的油田,双方若能合作,这就是最好的风险管控。

此外,台塑的70亿美元投资,主要是为了解决台塑自己的生产原料问题,王胜邀请苏城出资,也能降低本身的成本,属于一举两得。只不过,70亿美元的项目实在庞大,大陆的热情抵不过台湾政府的冷眼,投资才始终未能进入实质解决。

王胜仔细阅读报纸,希望从中得到一些隐藏的信息。直到车停稳,他都没有察觉。

“王先生,二十四层到了。”司机轻巧的打开了车门。

王胜抬了一下头,看到“上*海国际饭店”的铭牌,便将报纸揣进怀中,递给司机小费,说了声“谢谢”。

上海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悠久的饭店,1934年代建成的24层楼,有远东第一高楼的美誉,见证了二战前的最后繁华与衰落。直到80年代,86米高的国际饭店都是上*海最高楼,被老上*海人称作二十四层。在超过百米的大厦就要被叫做摩天大厦的年代里,灰黄厚重的国际饭店总是让人怀疑资本主义的腐朽,怎么能腐朽出这样的大楼呢?

王胜不太喜欢国际饭店,觉得它的装修太老旧了,陈设太复杂,而且容易让人联想到台湾的老饭店。但是,国际饭店就在南*京西路,正对着人民公园,交通非常便利,又有不错的饭厅,作为商务出行是再方便不过了。所以,每次来上*海,他还是会住在这里。

这次来国际饭店,却是苏城的选择。

进到丰泽楼,就见苏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