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制作播放了午间儿童节目“米奇老鼠俱乐部”(Mickey Mouse Club),该节目同样获得巨大成功,并在1977年及1989年两度卷土重来,直到1994年结束。

主题公园是迪斯尼公司二战后重点开发的新业务,也是这一阶段经营的主要成果,它是沃尔特晚年执着发展的项目。沃尔特一直都有开发娱乐园的意愿,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梦想终于实现。在沃尔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甚至提出兴建更为大胆的完全“乌托邦”式的梦幻世界——迪斯尼世界。正是沃尔特的执着,主题公园成为迪斯尼公司继电影后另一个重要业务,为公司带来巨额的利润。有关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情况在后面章节中将重点介绍,在此不作详细陈述。

商品业务是随着迪斯尼公司产品,尤其是动画人物的知名而发展起来的业务。在这个阶段里,迪斯尼商品已经非常丰富,给公司带来丰厚利润。与以前的操作相似,迪斯尼公司只是出售动画人物的肖像权,不直接参与相关商品的生产。

三、动荡不安的过渡阶段(1966—1984年)

1966年12月15日,沃尔特迪斯尼去世,迪斯尼公司进入动荡不安的过渡时期。在这段长达19年的时间里,迪斯尼公司陷入了无边无际的高层权力纷争之中,经营业绩一落千丈。沃尔特去世后,他的哥哥罗伊为稳住局面,重新掌权,成立了两个分别由“沃尔特派”组成的艺术创作生产委员会和“罗伊派”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对公司进行联合管治。在委员会领导的思想指引下,迪斯尼公司经营总收入从1966年的1。16亿美元增长至1971年空前的2。50亿美元。但是,这种联合治理的平衡局面随着罗伊在1971年的去世而被打破。沃尔特派开始掌握公司大权,小罗伊(罗伊迪斯尼的儿子)对此表示不满而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从此以后,失去改革动力的迪斯尼公司经营业绩开始逐步下滑。

在电影经营方面,由于沃尔特派的核心领导卡德沃克(1976— 1978年的制片厂总经理)不顾电影市场需求变化而一味地恪守沃尔特的经营创作理念,致使迪斯尼公司票房收入不断下滑。1979年,迪斯尼公司票房收入仅有4 030万美元,达10年最低票房收入,只占到好莱坞票房收入的4%,在七大制片厂中排在最后。在此期间,迪斯尼公司电影业务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沃尔特的女婿罗恩米勒(1978—1983年的制片厂总经理)在1983年成立了“试金石”(Touchstone)电影公司,并拍摄了卖座的电影——《美人鱼》。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9节:迪斯尼公司的发展轨迹(3)

在主题公园经营方面,迪斯尼公司也面临着重重困难。虽然迪斯尼世界内的“神奇王国”(Magic Kingdom)主题公园在1971年顺利开业,但沃尔特晚年醉心开发的“未来之城”(EPCOT)——明日实验蓝本社区中心,却因为缺少劳力和设计等问题,致使成本激增。EPCOT最终延迟至1982年10月才开业,此时它的开发费用已累积到12亿美元,是预算的3倍,而且整体设计与沃尔特的设想相距甚远。另外,已建成开业的两个主题公园每年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维护保养,迪斯尼公司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由于多年的经营不善,迪斯尼公司在1984年面临了一次严重的收购危机。由于迪斯尼公司的股票价格不断下跌,投资者获得了恶意收购迪斯尼公司的机会,并展开相应收购行动。面对突如其来的收购,公司股东之一的小罗伊与其他股东联合,以迪斯尼公司出资收购的形式,收购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化解了这次危机。这次收购危机一方面激化了迪斯尼公司内部矛盾,导致米勒被迫辞职,管理架构重组;另一方面,它也为迪斯尼公司的重生带来了机遇。

四、复苏振兴的艾斯纳时代(1985—2000年)

伴随收购危机的结束,迪斯尼公司在1984年迎来了新任CEO迈克艾斯纳(Michael Eisner),从而开始了一段复兴之路。艾斯纳上任伊始就对迪斯尼公司进行改革,转变了公司多年来一贯的“内敛”经营风格,使迪斯尼公司在原有的快乐文化背后附加上完整的商业文化。艾斯纳在任的21年间,他以“品牌乘数”为基本经营理念,用迪斯尼公司的品牌做乘数,在后面乘上各种经营手段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例如,迪斯尼公司从每一部影片的票房获取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是第二轮;然后是主题公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