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 (第2/4页)

弓手都趴着不动;直到严纲的兵靠近了,一声号令,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严纲刚想撤退,被麴义拍马舞刀,斩于马下,公孙瓒大败。

公孙瓒的左右两军,都想来救应严纲,被颜良、文丑引弓弩手射住。袁绍全军出击,直杀到界桥边。麴义策马冲到桥上,公孙瓒牙一咬心一横,就和麹义拼起命来。麹义本来应该被赵云在界桥之战中刺死,可是赵云跑到我的麾下,而界桥之战又因为公孙瓒和袁绍交恶,公孙瓒没有去帮袁绍打韩馥,所以整整晚了两年。没有赵云,鞠义应该是安全了。公孙瓒不过是和麹义同等级的武将,想杀麹义还是很难的。也不知道麹义和界桥是不是八字相冲,倒霉的他居然中了流矢,在疼痛之下,被公孙瓒趁隙刺于马下,若不是麾下救援及时,他就一命呜呼了!就这样麹义也受了很重的伤。公孙瓒以为自己杀了麹义,让麾下众将领兵冲向袁绍大军,袁绍军大败!

袁绍在中军,探马告诉他说,麹义大胜,正在追赶公孙瓒的败兵,他就没有做准备。谁知形式逆转,公孙瓒大军忽至,郭图要袁绍躲一下以避公孙瓒的锋芒,袁绍不愿意。这时,颜良、文丑领兵到了,公孙瓒再次大败,往易京退去。

本来界桥之战,刘备会带兵前来支援公孙瓒的,有了沙摩柯和魏延,最少公孙瓒就不用怕袁绍的颜良、文丑了。可是现在界桥之战被拖了两年多才发生,刘备都到徐州去了。正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公孙瓒也没有派人去请刘备。不过,就算他派人去,请不请得到也是问题。公孙瓒的人,是没办法穿过冀州的。

退到易京的公孙瓒因为屡次败于袁绍,再加上幽州百姓又不支持他,顿时心灰意冷。他为了自保,在易河旁边挖十余重战壕,又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筑有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的有十余丈,公孙瓒自己住在里面,用铁铸成门,斥去左右,令男人七岁以上不得进入,只和自己的妻妾住在里面,还在里面囤积了粮谷三百万斛。公孙瓒又让妇人都大声说话,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远,用来传达命令。公孙瓒疏远宾客,导致自己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都渐渐的疏远了。

第三百零七章 公孙瓒之死

虽然袁绍打赢了公孙瓒,但是自己也元气大伤。于是袁绍就写信想与公孙瓒和解。可接到书信的公孙瓒以为这又是袁绍的计谋,就没有答复,还加强了戒备。袁绍一看公孙瓒的动向,以为他不愿意和解,就起兵攻打易京。

公孙瓒和自己麾下的武将、谋臣虽然有些离心离德,但是袁绍想要攻下易京还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其间发生了一件小事,导致了公孙瓒败亡的加速。原来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时候,把公孙瓒麾下一名将领给围困住了,那员将领就向公孙瓒求援。公孙瓒接到手下的求援后,竟然不发兵救援,还说:“救了他,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了!”结果导致那员将领的阵亡。等到袁绍围困易京的时候,其他将领都知道,若是被袁绍围困,公孙瓒是不会救援的,于是公孙瓒麾下将领跑的跑、逃的逃,甚至还有人投降了袁绍。

公孙瓒发现情况不妙,就派自己的儿子去向黑山张燕求救。张燕为了麾下黄巾能够吃饱肚子,早就归顺袁绍了。就在公孙瓒的儿子前来求援的时候,张燕立刻通知了袁绍。

袁绍接到消息后,本想让张燕把公孙瓒之子解送过来,可麾下的谋士审配劝他说:“易京城易守难攻,不如我们将计就计,让张燕假装支援,实际上作为先锋去攻打易京。这样我们既能节省兵力,又能消耗张燕的黑山军,何乐而不为?”袁绍听了审配的计谋,觉得十分有理。郭图、逢纪等人也觉得此计不错,就让张燕答应公孙瓒之子前去救援公孙瓒。

公孙瓒虽然派了自己的儿子前去黑山求援,但是他还想亲自率兵冲出重围,占据西南山,再仰仗黑山军,切断袁绍军的后路,这样的话,公孙瓒还有战胜袁绍的希望。长吏关靖劝他说:“主公,您的将士都已经各怀叛离之心,早就无力再战,他们之所以还能固守是顾惜他们的故乡老少,而把将军您当成主心骨。将军如能持久坚守,袁绍自然会退兵,四方军队一定又可以会合了。若将军现在弃易京而走,军队会失去后镇,易京覆灭指日可待。将军失去根基,流落荒野,还能成就什么事业呢?”听了关靖的话,公孙瓒决定不离开易京,等待其子搬来救兵,内外夹攻袁绍。也是公孙瓒倒霉,他并不知道张燕早就投降了袁绍,还指望他救援。

张燕为了稳住公孙瓒之子,佯装兵分三路前去救援公孙瓒。公孙瓒却是一个急性子,他等不急张燕来救,就派人送密信给公孙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