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 太子仁德 (第2/3页)

一抬头就注意到了太子明目张胆的在使眼色,徐膺绪一下子愣住了。其实不只是徐膺绪看到了太子在使眼色,甚至有些慌张的样子,其他人也看出来了。

只是其他人在想着怎么样为太子分忧,或者是如何在迎合太子的时候不得罪皇帝,徐膺绪知道自己这个时候需要挺身而出了,这也是他的本分。不要说现在已经知道‘答案’,就算不知道也要为了太子带头冲锋。

徐膺绪果断挺身而出,说道,“启奏陛下,大明重塑乾坤、皆赖太上皇陛下雄才大略”

小小朱这个时候就开口了,也不客气的说道,“武成侯,朝堂之上无须阿谀奉承。曾祖皇帝陛下之伟业,世人皆知。有事论事,不用多言。”

一些文臣忽然间有些热泪盈眶的感觉,他们现在似乎是感觉到了当年武勋的快乐了,他们还是很乐意看到武勋吃瘪的。不过转念一想,这到底是洪武皇帝的重孙,实际上也是一个样。

当年洪武皇帝嫌弃一些文臣的奏折全都是锦绣文章,恼羞成怒的重打茹太素。这也是大明奏章尽量简明扼要的开始。现在大明臣子上呈的奏折中也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话,直截了当的说明缘由。

只是这也使得好些文臣心里头不得劲,他们哪有那么多机会可以觐见皇帝啊,通过锦绣文章的奏折,也是可以向皇帝展示文采的机会,可惜这么个好机会早早的就被掐断了。

甚至再想想,现在看起来吃瘪的是武勋。但是同样的道理,要说溜须拍马之类的,文臣也可以做的更加谄媚、毫无底线,或者是润物细无声。

要是英示皇帝认真起来,以后文臣们想要在朝堂上为皇帝歌功颂德、想要溜须拍马,这也就要稍微增加一些难度了。

朱允煐似乎不理解文臣的担心,他露出笑容说道,“太子言之有理,朝堂之上讨论的都是军国大事。若是歌功颂德,自有宴席。都察院记得,以后朝堂上但有官员行阿谀奉承之事,记录在案。”

实际上朱允煐也明白,别看他现在说了,以后估计都察院也会记下来那些溜须拍马的官员言行。但是皇帝会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就去惩罚那些官员,这实际上是很难说的事情。

只是现在太子提出来了这些,皇帝也就自然的采纳了,这不只是说再次维护了太子的威严,实际上这也算得上是太子向文武百官、天下子民表明自己的一些态度。

大明朝的皇帝,依然是十分务实的,他们也喜欢干实事。对于所谓的虚名,他们实际上是不太在意这件事情的。

这个时候的文武百官,自然也是需要高呼太子睿智、皇帝英明,毕竟皇帝和太子这么做,正常人看来这也是应该的,这是明君应该有的态度。

这就不是溜须拍马了,朱允煐和小小朱也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对于文武百官的歌颂,这一次他们也是坦然的接纳了,这是他们应得的待遇。

虽然是被小外甥噎了一下,但是徐膺绪没有什么不高兴的。自家外甥这么聪明,以后肯定可以成为英明神武的皇帝,肯定可以挑起江山社稷之重任。

徐膺绪这个时候更多的还是开心和激动,大明的盛世已经出现了雏形。有着洪武皇帝打下的基础,再加上英示皇帝现如今还在持续不断的努力。

如果英示皇帝长寿一点,如果英示皇帝能够一直这么英明,大明朝很快就会出现盛世了。

再现实一点的来说,只要小小朱登基,基本上就是接手一个盛世江山。到那个时候,小小朱哪怕没有太多的功绩,在史书上也会有着一些美名,这也算是享受父祖留下的丰厚遗泽。

徐膺绪也不再多想,他现在要做的可是正事,“陛下,前元至正十二年,太上皇陛下兴义兵、诛暴元,已近五十载。如今大明开国三十三载,无数将士南征北战、讨伐不臣,无数将士战死沙场、殁王事,有无数孤幼赖朝廷抚育。”

朱允煐这个时候说道,“太子,和武成侯好好说说。”

虽然这也不是朱允煐昨天交代的,但是有些东西、有些道理,朱允煐没少和小小朱说。所以在朱允煐的耳濡目染下,小小朱自然也是知道一些道理的。

小小朱看着文武百官,他可不会怯场,“曾祖皇帝陛下诛暴元、正华夏正统,华夏泱泱大国,历来皆是礼仪之邦。《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至理,也是大明兴仁政之举。”

对于小小朱这么说,大家也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要说大明的养老制度,或者是对于孤幼的照拂,大明确实是比起其他的朝代要好很多,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