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页)

外交史上的第一步,不允许弄错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就可能导致全盘计划失败,白忙活一场。

为了让参加会议的国家领导人安心,还特意不带兵马保护,表达诚意,不会发生武力的冲突,后世称为“布衣之会”。

其实,现在最紧张的人是齐桓公,为什么紧张呢?他以为自己一举就能成为天下的盟主,联想种种,很兴奋。但是,管仲自己心里清楚当前的形势,这只是千万个台阶上的第一步,还远着呢,不想打击了自己“头头”的兴致,可恐怕好事多磨。

最后,眼看要到开会的那一天,春风徐徐,齐桓公站在盟台上眺望,四面八方没有什么飞尘的迹象,显得很平静,内心被风吹得越来越飘扬。

终于,看见了一些尘土飞扬,几面旗帜摇摇晃晃地过来,仔细一看,是几个小帮派:河南淮阳县一带的陈国、河南上蔡县一带的蔡国、山东邹县一带的邾国,都是冲着齐国的面子来参加的。

陈国原来就是齐国宋国的军事同盟(齐桓公父亲齐僖公时期),这次来是打算重修旧好,主要原因是国家更换国君,如同现在国际上新的领导人上台都要出访一下几个重要的关系国。

蔡国是不堪南方蛮夷楚国的欺负来投靠齐国的,《左传》十年传记载了蔡和楚产生矛盾的事件:“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蔡国国君和息国国君娶了陈国国君的一对姐妹,息国国君的老婆回娘家,经过蔡国,蔡国国君见美色调戏自己的小姨子,息国国君恼怒,串通楚国诱骗蔡国国君,把蔡哀公给擒了,就这么一个事情。

邾国是齐国邻邦的小国,爵位很低,是“子”爵,因为邾齐向来就比较友好,自然也得来。

就这么三两个中小国,加两个大国宋国和齐国自己。为什么会“爆冷”呢?分析当时的原因:首先,齐国两战败给鲁国,战败导致在诸侯间的地位下降,同时,很明显的一点,就是鲁国方面看不起齐国,齐鲁关系存在对峙。其次,齐桓公毕竟带着点杀兄夺位的坏名声,对于那些特别重视周礼的国家,不大愿意“同流合污”。再者,先前的国君齐襄公失政,兄妹通奸导致惨死,已经使齐国臭名昭著,影响到了以齐襄公弟弟名义即位的齐桓公。

管仲的应对

出现了“爆冷”的情况,而明天就是盟会的日期,眼看着这么萧条的光景,来了些屁点的小国,这盟会怎么开啊!齐桓公对着碗里已经凉了的汤发愣,自己要做的盟主是要中原各国一起选举的,就两三个小国,还不如自己选自己呢,拿起勺子要喝又放下,叹气,失去了信心。

管仲这个时候正好进来,他是听说自己这个主子吃不下饭,特地过来看看,早已猜出齐桓公会发愁。

“主公。”管仲恭敬地站在那边。

齐桓公见管仲就说:“仲父啊!你看这会还是不开了吧,才来了这么几个小国。”

是很郁闷,当初他哥哥齐襄公那样的人召集诸侯打仗,都有不少诸侯加入。现在只是个“定位”的仪式,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结果来的诸侯还没有召集去打仗的多。

管仲哈哈一笑,虽然他内心也很郁闷,形势比他想象的还糟糕,但他不能表现出来,免得齐桓公更加消极,在齐桓公看清要面对的形势之后,现在需要的是激起他的信心。管仲拱手道:“主公,这可是好事啊!你想如果所有国家都来了,一则他们意见不一,就不会都推选你做盟主,二则他们要是阳奉阴违地来了,还不如现在明着不来,可以看清楚他们的态度,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何况这是首次外交会议,讲的是守信,不要因为参加的诸侯卑微就嫌弃他们,那么下次他们就更不会来了。”

管仲的意思这跟做生意一样,先建立诚信,小顾客的生意也要做,由小积大嘛,管仲不愧是个最精明的商人。

于是,《左传》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三月朔日,“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这里的记载本不应该称呼“人”,因为在当时的记录手法里,称呼“某人”都是指大臣,前来参加北杏盟会的应该都是诸侯本人,特别是宋国,齐桓公为宋桓公“定位”,他本人不可能不来,所以,此处本应该称呼“某侯”“某子”,或许史官不清楚盟会的情况,或者是讽刺,这也是经常出现的,站在自己政府的立场上记录。

话说回来,其实,管仲担心的倒不是有多少诸侯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