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说是推介自己用的,但还是要给人客观、真实的感觉才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痕迹太明显了,难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做简历的时候,通常会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来写,而不会出现“我”这种字眼。

之所以要提一下这个问题,除了确有个别人会犯这个毛病,更重要的是,有不少人个性张扬,优点没体现出来,反而犯了求职的许多忌讳。

比如说这份简历:

简历标题:陈某_应聘职位:_生活图书文字编辑

简历正文:

基本信息

姓名:陈某

出生年月:1983…04…13

性别:男

所学专业:新闻学

参加工作时间:2007…07…01

学历:本科

联系方式137********

所在城市:北京市

求职意向

意向工作地点:北京市

意向职位:文字编辑,责任编辑

意向行业:广告,文字媒体|出版,影视|媒体|艺术

意向公司性质:不限

工作类型:全职

期望薪金:3000…3999元/月

自我评价

自考生,没毕业,不是没能力,是觉醒后的退出。主修新闻学,但兴趣在历史方面更大些,自幼算得上时博览群书(数理化外语除外),对哲学、文学、美学等等均有兴趣。生于农村,比较关注社会,高考后曾漫游安徽、河南数个县,大学期间曾调查过中关村的乞丐生存状况,也曾在农民工子弟小学支过教。

不善言谈,不知名牌,不喜K歌,爱好广泛、自然,如读书、登山、游泳、足球、美食、音乐、书法、美女等等

工作经历

自2007年毅然(黯然、愤然?)脱离自考渠道,走上自主发展道路,凭着一篇现场版散文,获得平生第一份工作:图书编辑。一年多时间,曾先后编写过生活类、文学类、社科类图书若干本,虽未署名,但总算没有经历食不果腹的日子。

后偶然间被新丝湾传播收留,做杂志编辑至今。先后任多本移动内刊的责任编辑,高峰时曾兼任四本杂志责编,虽无大成就,也无过错。期间出杂志外,也曾主持策划、编辑过*的多本纪念画册、年度责任报告、高层管理文集,撰写过宣传片解说词。但鉴于工作内容并非本人所挚爱,成功的*不免少了几许。

教育经历

小学极聪明好学,有神童之称,主要是因为看的书多;中学前期很朦胧,后期很清醒,虽努力学习,但数学偏科现象终未扭转,两度名落孙山,于是独闯北京,走上自考的道路。

自考主修新闻学,因为受不了课本及考试的刻板、虚无,转身离开。所以,上过本科,但没毕业。还好,在京数年,读书从未间断,自信在感兴趣的历史方面,应不次于北大历史系的所谓本科生。因为,我虽厌恶考试,但极崇拜学问,用心读书,无心考试。当然,我也不会考试,仅此而已。

且不说内中犯了不少格式错误,单说内容本身,根本看不出来他做过什么,有哪些成绩。他说“曾先后编写过生活类、文学类、社科类图书若干本”,可惜因为一句“未署名”,就一本也不列了。至于曾任职的“多本移动内刊”、“四本杂志”分别叫什么名字,也没有说。你说你水平“不次(啻)于北大历史系的所谓本科生”,可是证据呢?

很显然,这位老兄把简历当成文学作品来写了,一会儿我这个人怎么样,一会儿经历如何波折,却没有一个事实、一个数据来支撑他这些说法。很多人之所以“怀才不遇”,就是怀得太紧了,结果别人都看不出来。就像我在一开始所说的,HR是决定你能否参加笔试、面试的关键决策人,他们的时间又比较紧张,这时候你要是再弄点玄虚,玩点文字游戏,就很难让人发现你的优点。

还有些人更加“自信”,连介绍自己都省了,在简历里放几个博客网址,好像自己就像那钓鱼的姜太公:想知道老子会什么吗?自己上网查去!

如果你是一名HR,看到这种简历会有何反应?反正我是没空去逐一查看的,顺手一点,删了!

如果你给的是作品链接,那你干嘛不把它附在简历后面呢?只有给别人提供便利,别人才会打开方便之门。我发现,有些人就把这种习惯带到了工作当中,整理一些客户资料时,喜欢发些链接,而不是把有用的信息稍加整理后再贴到文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