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3/4页)

海,瞄准吴淞口灰暗天际里几只倒霉的海鸥。但真正的战斗是恐惧与恐惧的角逐,他的人能不能占上风?与它相比,暗杀行动不过像是一场淘气的表演,像是在捉弄某个受害者:加快脚步走上前去,拔出手枪扣紧扳机,看着他缓缓倒地。就像他当年刚参加工人运动,从厕所斜刺里穿过院子,把一蒲包粪便砸在那家伙头上,前一秒钟那个帮会工头还得意洋洋,转转手里的核桃就把游行罢工的队伍拦在厂门口,后一秒钟就屎尿灌顶,颜面尽失,再也抬不起头来,再也没人对他害怕,整个有关他心狠手辣的传奇,一包粪便就轻轻打消。

从本质上来看,暗杀也好,他正在策划的更大规模的行动也罢,作用大抵相当于那包屎尿。它让陈旧的权威和陈旧的恐惧感烟消云散,同时建立一个新的传奇,新的权势。在阿塞拜疆的劳改营里,他整天想着过去的事。想来想去,他觉得这件小事的意义不同寻常。它不折不扣向他证明:摧毁一种权势和建立一种权势都是简单的事,只要你给出足以让人害怕的证据。等他穿越逃出那个地方,穿越阿拉山口再次回到中国,他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⑴Rue Palikao,今日之云南南路。

⑵Rue de Weikwe,今宁海东路。

⑶Boulevard de Montigny,今之西藏南路。

⑷Avenue Foch,今之延安中路。

⑸Gordon Road,今之江宁路。

十九

民国二十年六月十四日下午六时十八分

她差点撞到黄包车上。她回过神来。冷小曼不知道为什么会把打电话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今天上午,她本来都已站在电话亭里。要不是那家伙——

直到太阳快落山她才想起打电话。

按照顾福广在电话里给她的地址,她找到八里桥路的蜡烛店。刚上楼梯,老顾劈头就问:“为什么不打电话?”

她能说什么呢?说自己太紧张,说她想不到在这样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竟然会无巧不巧遇见这个人。这个——摄影记者。她有很多事都无法解释,虽然她不得不抓紧时间,把最新获悉的重要情报汇报给组织。

她怎么解释得清楚呢?她本来应该立即打电话,告诉老顾上午在贝勒路发生的危险情况。她又怎能解释清她竟然会在法国公园的水榭里等候他几个小时(像是个焦虑的情人),随后又跟他一起去白俄餐馆。这个摄影记者,他在船上想给她拍照片,他对人的面孔有很好的记忆,他好奇心重,他故作潇洒的可笑做派,她对他的莫名其妙的信任感,这些事情怎么能一句两句说清楚。

对她内心里那种奇怪的麻木,她又能说什么?连续多日独自一人守在那间过街楼上,她渐渐产生某种类似置身于午后阳光下的感觉,松弛,懒洋洋。以为没人知道她的存在,没人晓得她参与那件刺杀案,好像通过某种天晓得的合谋,她已被大家抛弃,既被同志,也被敌人。

她对自己说得过去的解释是,她应该勇敢地敷衍他,跟他去,去吃饭,去调情,去看看他到底是谁,到底想干什么。出于某种奇怪的心理,她没有把船上的事告诉老顾,只是把他说成一个故人,一个以前就认识的摄影记者。一个——有同情心、正直、愿意帮助她的人。

问题在于,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情报。这个人,这个自称名叫薛维世的人,他声称自己在法租界巡捕房有关系密切的朋友。他特地来警告她,贝勒路的房子不能再回去。他得到可靠的内线消息,巡捕房怀疑那里的某幢房屋藏有激进地下活动分子。一旦查清具体地址,搜捕就会展开。几天前,这消息是作为一件礼物送给他那家报纸的,让他好捷足先登,率先报道。今天早上,他跟随巡捕房的大队人马跑到贝勒路,一眼就认出她来,他想通知她,可找不到机会。在康悌路口抄靶子,显然是巡捕房的某项狡猾策略,敲山震虎,他使用这个成语。

“为什么他要把情报透露给你?”

“巡捕房的搜捕对象中有一个女人。他一看到我就猜出一大半。他认识我,从报纸上,他猜到我跟金利源码头的行动有关。”

“你承认啦?”

“他不相信我会杀人——不相信我会真的牵扯到暗杀反动军官这类事情里去。”奇怪的是,她觉得这话多多少少符合真相。她稍作编造,是想让事情变得简单一些,但却发现这可能更困难。她对自己多少有些诧异,为什么不告诉老顾她在船上与他遭遇的事实呢?海上邂逅这种说法是不是太离奇?太像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