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2/4页)

来催过三遍了,她还是没睡。

她把油灯移到桌面上,把衣裳铺平,细细端详。

这件杏黄衫子是王孟英穿得最久的了。他生活一贯清贫朴素,穿了这么久都舍不得丢掉。可以看到,衣裳的肩部、臀部和袖口都补过了。应该是惠娘的手笔。她看了很久很久,最后还是拿起剪刀,把过去的痕迹一点一点剪掉。

她在袖口先用界线压出一道整齐的边,然后用丝线绣了一圈的流云花纹。这样一来,虽然短了些,但好看多了。

其他衣服也费了很大心思。

织补完,她又点燃香炉,用上薄荷,配二钱冰片和藿香,反复地熏,闻起来干净清爽。

夜深了,昏暗的烛火越发叫人困倦。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强撑着把衣裳熨烫好,叠成方块,这才才靠着床略休息。她抚摸着新绣上去的花纹,少女时那些眷恋和相思,不合时宜、又抑制不住地漫卷上心头。而时光竟然溜走得如此快,她都已经是三十四岁的中年女人了。青春已经连尾巴都看不见。

三天后,她把衣裳拿回给王孟英。

王孟英一个大男人,当然看不出缝补是花力气还是没花力气。

他更高兴的是,无双看《霍乱论》,虽然只看了十几页,但却是认真看了。页面上满是圈圈点点,哪些地方罗嗦,哪些地方太过晦涩,看不懂,哪些地方错别字,文句不通,她都把感想写在旁边。

无双有点忐忑:“其实我讲的也不一定对。你写这本是为了给你们学医的有一定经验的大夫看。我一个外行人,有些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老赵老许他们都看不了那么仔细呢。我现在最需要意见了,你可千万别顾我面子,别怕,有什么意见大胆提。”他兴奋地叮嘱。

写过书的人都知道,有人阅读自己的作品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如果读者是认真仔细看的,那简直就是全天下最兴奋的事情了。

况且,王孟英之前出版的几本书,都是他校勘前人的著作。这是他的第一部亲自操刀的作品,处女作的心情可以理解。

王孟英向她讲解一些比较艰涩的文句,一边说一遍提笔修改。渐渐地,他沉静下来,忘了周遭的一切,自己在纸上写写画画。

无双不过随笔写了几个字,见他这么高兴,心里暗暗记下了,回去开始真正细读起来。清朝这时候的文句已经很是通俗了,但中医医理博大精深,还是很有些地方难以读懂。无双抽空中读,四五天能看个十来页。慢慢看下来,间或写几句心得体会。

书中病例穿插有周光远或者其他朋友的评述,很有趣,无双不禁手痒,也想添上几笔。

这似乎有些像脂砚斋评石头记了。这么想着,无双愈发觉得有趣起来。

这本《霍乱论》,系统地论证了霍乱这个病,包含着王孟英初期的瘟疫理论。

书成当时,杭州的霍乱已经渐渐地被扑灭了,并且平静了将近十年。

王孟英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响彻江南的名医。

那么,在这本专著中,王孟英到底是怎么介绍治疗霍乱的呢?

这就要用一个案例来说明。

有位姓戚的老太太,从小就在一个叫黄莲泉的老爷家里面帮工,帮了一辈子。

这一年,她患了霍乱,晚上突然开始上吐下泻,腿抽筋。

黄莲泉老爷心地非常好,他想老太太在我们家干了一辈子了,都没出事,不能让人在这个年纪上出事啊。于是他就赶快打听谁治这个病拿手,让下人延请名医。

下人就把王孟英给请来了。

王孟英来了一看,这个老太太可不是周光远那样阳气要脱了的症,而是体内暑热为患,所以绝对不能服用人参补阳。

他开了个方子叫“蚕矢汤”。(“矢”,通假字,通“屎”)。这是王孟英专门为霍乱创的方子,现在被收录到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中。

蚕矢,顾名思义,就是桑叶上吐丝的蚕宝宝的粪便。

各位看官不要捂鼻子——昆虫的粪便很脏啊,能用吗?其实,蚕吃的是桑叶。桑叶,中医认为有清热的作用。经过蚕的消化后,中医认为它就有了升清降浊的功能。

蚕矢汤下去以后,戚老太太很快就开始恢复了。两副药后吐泻停止,身体精神了。

然后王孟英就回去了。

然而,这病并没有那么顺利地治好。

在第三天的时候,老太太突然感觉没劲儿,到什么程度呢?在床上想翻身都不容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