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页)

让她在这里代已死去的金夙蓝在安靖王夫妇身边尽孝吧。

王夫身边的侍儿双喜进来说:“陈夫侍和四公子来给王夫请安了!”

王夫说:“请他们进来吧。”

陆风澜站起身来,陈夫侍带着儿子进来先给王夫行了礼,陆风澜也上前喊了一声:“四叔父好!”

陈夫侍笑道:“蓝儿也在呀。”

四公子金素雅上前给陆风澜行礼,低声问候:“三姐姐好!”金素雅是陈夫侍的儿子,小金夙蓝三岁,长得妩媚动人,眉眼与金夙蓝有二分相似,想是来自安靖王妃的基因多一些。

陆风澜笑着说:“四弟好。”

礼毕,大家坐下,陈夫侍笑着说:“王夫可还记得明儿是什么日子?”

王夫想了想,恍然道:“哎呀,瞧我这记性,你不提我还真就给忘了,这可真是太不敬了。”

陆风澜问:“明天是什么日子?”

王夫笑嗔道:“都是这个孽障闹的,明天是给佛爷还愿的日子差点就给你闹忘了,幸亏你陈叔父提醒。”

陈夫侍笑道:“这些日子一件事接一件事让王夫操了不少心,我想着日子快到了,就让下人们准备着,明天王夫就安心地到庙里还愿吧!”

王夫高兴地说:“真是多亏了你,不然我又得着忙,只怕会丢三拉四误了大事。”

陈夫侍谦恭道:“这是应当的。”

陆风澜一听说到庙里还愿,也想出去走走,便说:“父亲,我也想去。”

王夫说:“好,明天我们都去。幸亏佛祖保祜,你才能有惊无险,是得好好谢谢佛祖!”

第十章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插茱萸风俗,始于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其宠姬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南梁吴均所撰《续齐谐记》中,还记载了一则重阳登高插茱萸风俗由来的故事:东汉时,“汝南太守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始于此。”此故事虽不可信,但含有一定科学道理:古代人们患病,不知病因,常谓之邪气所致。佩茱萸囊,饮菊花酒,正是茱萸菊花的药性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而使病得以痊愈,或起到了预防作用。古人不明此理,故谓茱萸能避邪延寿。

金凤皇朝虽然没有这样的传说,却也有九月九日登高赏菊出游之俗。

陆风澜很好奇,在二十世纪的现代,虽说早在1989年,政府已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却也没有人去做什么插茱萸登高这些事,顶多也就是看看菊花,带老人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而在古代就不一样了,古代没有现代发达的科技与通讯,娱乐很少,所以对每一个节日都非常注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无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热情对待。

安靖王府也是一片忙碌,早几天开始下人们就准备着各种出游的东西。待到了这一天,陆风澜一心想着和王夫等人一起出发,看一下古人的重阳节,安靖王却带着她进了宫。原来她们要和女皇一起到万寿山饮酒、赏菊。

进了皇宫,已有好多大臣在等待,见了安靖王纷纷行礼。陆风澜看到跟在大将军身后的王云诗笑了笑,王云诗想装作没看见,却被大将军一瞪眼吓得一哆嗦,想起自己虽在天牢没受皮肉之苦,回到家却被母亲打得下不了床,她可不想为了这一点小事再挨顿揍。扭捏半天只得走上前行礼,嘴里低声嘀咕了几句。陆风澜好笑地看着她,想要捉弄她一番,却见周围有许多人在注意,也就作罢了。此时皇太女走了进来,众人又是一阵行礼问候,皇太女微笑着和众人寒暄。陆风澜感觉无聊到极点,想到王夫等人大概已经出发了,而她们还在这里进行毫无意义的虚礼,更是不耐。正要偷偷溜走,却听皇太女在喊她:

“蓝妹,你过来。”

陆风澜只得走上前施礼:“殿下。”

皇太女含笑说:“我知道你不喜欢这样的热闹,待会和我一起走。”

陆风澜心说:“只怕和你走更是拘束!”却也无法推辞。

终于开始出发了。一路上锦旗招展彩带飘扬,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向着万寿山前进。凤都的老百姓挤在路边观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