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2/4页)

招呼李能道:“走啦。”

二人上马向南方快速而去。

胡府车辆在原地滞留了一刻钟,直到再看不见三儿的背景才逶迤回转。

圣国幅员辽阔,以宋城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各幅射万里,东西方向各幅射五千里,其间山川交错、盆地相间、植物茂盛。在广阔的土地上,官马大道、大路、小路四通八达,通讯快捷,这也是圣朝统一天下、政权巩固的根本所在。大道上每五十里有一处驿站,大路和小路视情况不等,一般百里左右都能遇见倍感亲切的驿站。当年太祖皇帝东征西略,兵锋所至,驿站随置,道路贯通,运输不绝。驿站不仅可以迅速传递军事情报、官府文书和家用物品,而且专为往来官员提供食宿和更换车马,另外江河两岸随处可见渡船,天上也有鸿雁和信鸽往来传书。

现在胡长生骑的健马,就是李能在宋城驿站租借的。主仆二人远离京城,信马由缰向南而行,快慢由心,白天行路,夜间在驿站休息,一路不打扰官府,只向路人打听附近是否有名胜古迹,如果有,便去游览一番。

每到一处,李能都连夜赶写奏折,交驿站送京城呈报皇上,还顺便抄一份送表叔。唉,书记官这份皇差干得实在辛苦,可是他压根没想到,李丞相对胡长生这个小毛孩儿根本不感兴趣,真可惜了他的良苦用心。

胡长生选择陆路而不走水路,只因红尘道长点醒他是天生土命,仅此一句话,就让他对大地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经常蹲在地上研究各种土性,而且乐此不疲。随着环境不同,各地土质变化极大,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处方言也千奇百怪。由于含水量不同,土的粘性也不一样,如果施加外力,土会受压变形,失水后的土,坚硬如铁,原来水与土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离开家,才知道家的幸福;离家越远,越体会到家的温暖。

胡长生和李能不紧不慢、随遇而安,向南曲折而行。一个月后,二人已经远离宋城千里之外,进入茂林修竹的山区。正是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山路大多环山而建,崎岖难行,但是风光无限。

这天,主仆住进龙虎山客栈,经过三十多天朝夕相处,李能和胡大人的关系拉近了许多,很多时候都能畅所欲言。二人吃罢晚饭,各自回房休息。李能住在外间,过了很久,仍能听见里屋踱步之声。他心中感叹,毕竟是年轻人,八成想家啦!正在这时,忽听胡翰林吟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能喜出望外,急忙笔录下来,随即侧耳细听。然而胡大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却始终不曾作诗。耳听屋外松涛阵阵,风声一阵紧似一阵,他迷迷糊糊睡着了。毕竟是皇上派在胡大人身边的书记官,凡事机灵,李能一觉醒来,先穿好衣服,收拾东西,然后出去通知小二准备早餐,出门一看,外面淅淅沥沥下着小雨,看来今天没办法走路了。他回到屋里,静候胡大人起床,忽听里屋吟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生,花落知多少?

好诗啊!李能震撼不已,觉得这首诗构思新颖,独具匠心。他急忙记录下来,同时心中忐忑,不知道胡大人刚才还作过什么诗没有?如果自己没听到,唉,就太可惜了,有失传的危险啊,如此看来,我必须寸步不离胡大人。

过了一会儿,胡长生推门出来,含笑道:“李大人早啊。”

“胡大人早,大人睡得可好?”

“还好。”胡长生道:“李大人,吃完饭,咱们去山里转一转。”

李能连忙摆手道:“胡大人,外面下雨,去不得。”

胡长生道:“无妨,如果李大人不愿意去,我自己去就是,你尽管留在店,无所谓。”他对水有深厚的感情,在雨中行走,人生快事也。

二人吃过饭,李能见胡大人执意要出行,他也是文人出身,并不反对浪漫之旅,于是向店家借了两件蓑衣,两人穿戴整齐,推门出去。

胡长生本来不想穿蓑衣,因为感觉不自由,但是李能在身边,他不想惊世骇俗,只好像普通人一样穿了。烟雨中云飞雾起,变幻多端,正如人生变化莫测。他大步走在山路上,感觉意气风发,把所有烦恼都抛在了脑后。

雨打树叶,沙沙作响,好像春蚕吞食桑叶。丛林湿润,山石晶莹,远远近近朦朦胧胧,人在诗意中,原来肃穆的青山也变得温柔妩媚起来。

李能虽然武艺高强,但是雨中山路分外湿滑,一不小心就有坠崖的危险,烟雨濛濛,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