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2/4页)

辅助学生就业的措施,力争使北大毕业生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北大就业中心实施的“学生职业发展导师”聘任制在教育历史上是一个创举,它有效地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联系起来,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使学生在就业之前做好充分地准备,从而提高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北京大学之所以有这种创新举动,主要是源于北京大学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关注,源于他们意识到学生们在人生规划、职业观、甚至是如何和与同事相处等细节方面都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换句话说,是北京大学关注学生就业发展的细节,促成了这次创新。

创新源于细节。许多领导者在寻求技术或者管理创新之路时,往往犯了贪大求全的毛病。而事实上,创新的灵感往往始于一些不起眼的细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创新时一语道破了创新的真谛,他说:“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就是一个从细节处进行创新的人。1932年,年仅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想用仅有的200元开了一家米店。然而对于一家米店来说,200元的启动资金显然太少了,无奈之下,王永庆将铺面位置选在了一条偏僻的巷子里。当时,除了王永庆的米店之外,嘉义这个小城还存在着将近30家米店。可以说,米店的竞争非常激烈。而在所有的米店当中,王永庆的米店无论是在开办时间、店面规模店面位置,还是从资金、知名度上,都没有任何的优势。

在米店新开张之际,每天只零星地迎来一两个顾客,别说是盈利,就是保本都困难。然而,王永庆并没有灰心,他仔细分析了嘉义所有米店的市场形势:一些老字号米店已经在周围的大市场打出了一片天下,而自己的店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资金来考虑,都不适合进行大宗买卖;那些铺面所处地段较好的米店在经营大宗批发买卖的同时,还兼顾了零售的生意,而自己的店地势偏僻,要吸引顾客到店里买米也不太容易。他试过背着自家店的米挨门挨户去推销,但也没有改变米店的窘境。王永庆心里明白,自己的米店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就必须要有一些别人没有的优势。左思右想后,王永庆最后终于在提高米的质量以及服务方面找到了契机。

20世纪30年代,台湾农村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还非常落后,稻谷都是由村民手工收割后,铺放在马路上晒干,晒干后再进行脱粒。在这种条件下打出的大米,常常在其中混合了很多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人们在将这种大米买回家后,做饭之前就必须要经过淘米这道工序,无形中添了些麻烦,但由于买卖双方都已经对淘米一事形成了习惯,因此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王永庆却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淘米程序中找到了突破口。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大米中的沙子等杂物挑拣出来,然后才卖给顾客。这样一来,王永庆米店里的米的质量就比其他米店里的要好很多。在人们对王永庆店里的米交口称赞的同时,米店的生意也终于变得兴隆起来。

除了在提高米的质量上下功夫外,王永庆还提高了自己米店的服务质量。买米这件事对于年轻人来说,提几斤或者几十斤的米回家不成问题,但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把米带回家就成了一大难题。再加上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年轻人们整天为了生计打拼,每天上班时间早,而且下班时间晚,根本没有办法抽出时间来米店买米,买米的任务只能交给赋闲在家的老人。王永庆注意到这个问题后,便推出了一项送货上门的服务。每次给新顾客送完米后,王永庆都细心地记下用户家中的米缸容量,并且在问清楚这家诸如大人、小孩各多少,每人饭量如何之后,估算一下这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日期,并把这一信息记录在本子上。等到了王永庆估算的那个日期,不等顾客到店里,王永庆就主动地按照这户人家的需求量把米送到家里。

王永庆这一便民措施一推出,就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送货上门在当时简直就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而就现在商家实施的送货上门政策来看,也只是将东西送到顾客家里便离开了。而王永庆给客人送米,却不只是送到家,还送到了人家的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没有吃完的米,那他就先把旧米倒出,把米缸擦干净之后,再将新米倒进缸里,把旧米放到新米的上层。这样,就能保证陈米不会因为存放过久而出现变质的问题。

送米的时候,王永庆还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当地居民大多数家庭都靠打工来维持生计,手头并不是很宽裕,很多家庭甚至还没到领工资的日子,手上的生活费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