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杨天顺也问:“爹,你吃饱了?”

“上岁数人,多吃几口受不住,你们吃吧。”

天顺妈说:“他爹,你要是不吃了,先回房歇着吧。”

杨仁德知道自己在这儿,大伙儿都拘束,便走出上房。

立时,气氛变了。

杨天福腾地站起来,拿过酒壶,倒满一小碗说:

“来,难得人这么齐,今天喝个透,老四,李九过来,谁藏奸,我掐谁脖子往里灌。”

贾老四是五短身材的汉子,说:“大少爷,我陪你,你喝多少,我喝多少。”

杨天顺见嫂子一个人吃着剩菜,便说:“大嫂,上这儿桌来吃吧。”

淑英笑着说:“不啦,我快吃完了。”

天顺妈说:“你嫂子哪顿饭也吃不消停,来吧。”

杨天福说:“妈,你不用管她,她天生是受穷的命。”

杨天顺不满地看了眼哥哥,但他没有指责哥哥的习惯。

“天顺,你不喝酒,多吃菜,瞧你那张小脸,是在学堂饿的吧?唉,你脑子墨水已够多了,何必还受那个罪。”杨天福对弟弟是关心的。

杨天顺也是这样,他看不惯哥哥的做派,尤其看不惯哥哥对嫂子的态度,但内心是喜欢哥哥的。小时候,哥哥带他出去玩,有谁敢欺负他,哥哥会舍出命跟人家拚打,这种自小结下的情义,杨天顺永远也不会忘记。

杨天顺在家住了近一个月,每日除吃饭、看书,便去屯北,那儿有一条淙淙的小河。杨天顺来到河边,找块平整的地方,躺下来,聚精会神地看书,稍有疲倦,撩起清凉的水洗过脸,而后仰颈望着湛蓝的天空,这时刻,脑子里一片的空白,什么也不想。不去河边时,便让伙计到后院带来马,他骑上直奔屯外青山,他熟悉家乡的山水,一草一木,噔上北面山峰,宝和屯及宝和屯更远的地方,都尽收眼底,他觉得自己有些怪,往年他假期归来,也这样望过,心情却不一样,莫非这是个征兆,但是什么征兆,他也说不清。

一天,父亲把他找去问:“你的病咋样儿了?”

“好多了,过几天想回校。”杨天顺回来的第二天,刘小帽请来有名的郎中吕半仙,给杨天顺号过脉说他是肝火盛,开了几副汤药,刘小帽马上派人去全生堂照单抓回,嫂子淑英给他煎熬,杨天顺吃过后,果然奏效。

“你请了长假,晚些回去不行吗?”父亲用商量地口吻与杨天顺说话是少有的。

“爹有话要说吧?”

“我想让你去全生堂照料几日,你董二叔病了,昨天回家歇养去了,全生堂没有掌柜的咋行啊。”

“爹,我不懂得做买卖,我哥在全生堂干过,你让他去吧。”

“你哥行,我就不喊你来了,他不务正业,一到镇上不是下烟馆,就是去埋汰地方,我能放心吗?”杨仁德皱着眉头说:“爹知道你不喜欢这行当,其实药堂也没多少事,几本帐,你识文断字,一看就懂,柜上的事儿伙计内行,你掌个舵就行了。”

杨天顺沉默不语。

“眼下人手紧,你不能帮帮爹吗?”杨仁德眼里透出乞求的光色。

杨天顺怦然心动,蓦地,他觉得父亲明显的苍老。

“唉,你不愿去算了。”杨仁德长叹一声。

“爹,我去。”

杨仁德睁大眼睛,盯盯地看儿子,那光色又亮又柔。

杨天顺答应父亲照料全生堂,还另有因由,那就是昨天接到老同学黄汉国捎来的信,邀他前去,说有要事,喜事相商,他猜不透是什么要事喜事,但隐隐感到与他有关。

这天,杨天顺来到太平镇,暂负起全生堂掌柜的重任。

血证(3)

太平镇是山外第一大镇,它的起源要追溯到前清时代,那时,这儿虽称不上镇,但因交通便利,关内的商贾带着山里人少见的盐、布匹和家用杂物来这里以极低的比价换取人参、鹿茸、虎皮、熊掌和名贵药材。一来二去,各种商号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个买卖交换之地。乾隆年间,乾隆爷北巡至此,看到盛世景象,龙颜大悦,挥毫写下太平镇三字。从此,太平镇便在关内外叫响了。

镇中心是条十字街,也是买卖最集中的地方,东西南北路在此交叉,路两边饭馆、旅馆、银匠铺,杂货店栉次磷毗,家家高挑幌子,招览生意,露天处摆地摊,卖大力丸的,拉洋片的,抽帖算挂的,打把式买艺的,唤叫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十分热闹。最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