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话说回来,不管称《何梅协定》也好,叫“酒井诈骗案”也好,反正何应钦已承诺。 中央军、东北五十一军、宪兵团、国民党党部纷纷南下,平津空虚,国人震动。

这时候引出一个人来。谁?石友三。石友三何许人也?凡稍了解军阀混战历史的都 知道有个三反冯玉祥、三反蒋介石的反复小人石友三。前两年10万大军被打散了,现在 正乘时乱之际谋篡在平东湾平起事自治,已在聚集兵马进行大比武。怎样大比武,说起 来您不要笑话,就是挑选出百余名精壮好汉和弄来百余名妓女,都脱得赤条条的,互相 对站着,等石友三一声令下,就冲上去,干起那事儿。这叫练练雄风,交流体会。用在 战场上,就是把对手当成女界,用阳刚之气镇住阴柔。您说这样的队伍能打仗?不尽然, 找到了日本人做后台,有日本人支持,能不无往不胜!石友三带的人数不多,来敲古都 北平的大门,史称石友三叛乱。平津形势骤变,倒底怎样发展,令人揪心!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 第三章

重兵驻进平津话说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那是几朝古都,以北平为都城始于西周燕国,距今 已有3000多年,以后又有前燕、金、元、明、清及当今人民共和国定都于此。定都是建 国大事。为什么看中北京,自然是龙脉所系。历代著名风水家对北京都有论述,我们不 一一例举,这里不妨引用几段文字。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说:“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 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从 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 为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谓此也。”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时,蒙古贵族巴图鲁曾劝忽必烈说:出燕之地,龙蟠虎踞, 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营天下,非定 都北燕不可。

明代燕王朱棣击退建文帝迁都北京,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有的说, 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诚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也有的说, 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 都。

清末民初,北京修了铁路其位置尤显重要。虽然1911年清宣统皇帝退位,但其仍是 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当时北京向四方修了铁路四条。一条是经天津山海关, 通往关外的北宁路。一条是经天津南下浦口、南京的津浦路。另一条是中国人自己设计 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路,即由北京经南口、居庸关、青龙桥达塞外张家口。现在 青龙桥旧车站还依然保留旧貌,铁路设计工程师詹天佑先生的铜像矗立着供后人瞻仰。 再有一条铁路,也是南控中原至关重要的京汉铁路。京汉铁路经丰台,过卢沟桥,沿着 太行山的缓缓斜坡一直通向中原重镇汉口。中间经过保定、石家庄、郑州等重要城市, 把黄河、长江等重要水路交通串连一起。当时北京还有水路码头,京杭大运河直通北京 城内,码头所在地,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南口的东交民巷附近,不过民国初年码头已废没 有了通航能力。

明代建都南京,当时一个叫刘伯温的人就向朱元璋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 乃帝王之宅,但不免有迁都之举。”纵观历史,南京虽然是几朝古都,而恰恰凡建都南 京者,无不是偏安一偶半壁江山小朝廷,而就没有一统中国。朱元璋不信刘伯温之言, 建都南京。果然朱元璋死后发生燕王之乱。后燕王灭建文帝迁都北京,定鼎华夏。历史 又何其相似,国民政府依靠江浙经济势力定都南京,国无宁日,又引来了日本人的侵略, 国共两党之争,国民党终于退守海岛台湾。共产党统一大陆定都北京。历史为何如此, 这须由历史学家们去研究考证了。

话说回来。北京人口的变迁,简单的概括:外迁的进北京,谪退的迁天津。真正的 祖祖辈辈的北京人怕是无从考证,那人数怕也是微乎其微,绝大部分是外来人口。从现 在北京地名来看,也带着历史的痕迹。胡同,在蒙古语中就是有水源的人口聚集点的意 思。文津街、贡院街、西总布胡同、外交部街、皇庄、宫门口、惜薪司、武衣库、王府 井等等,从名字上就带着皇家和官场的气派。从姓氏上说,《百家姓》中非复姓姓氏40 8个,现代人统计北京人的姓氏多达230个。占一半还多。

老北京的人口地位反差比较大,一类是皇族、官僚和依附他们的文人学子;另一类 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