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页)

以到产盐地领取盐的手续。因为国家严禁贩卖私盐,所以当商人运的粮食越多,他可以调度的盐就越多,也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开中盐法的实施使精明的商人发现:从内地调运粮食成本太高,于是他们直接在边塞地区雇佣农民开垦土地,直接在当地生产粮食送卫所换盐引,这样一来节省了运费,其赚取的银两更多,渐渐的,这种商屯也延续开来。

听到朱棣的提示,夏元吉和杨士奇不约而同陷入了沉思。

半晌,夏元吉不太肯定地说道:“不若以开中盐法为例,实施开中茶法?”

朱棣不禁一愣。

朱棣让他们参考开中盐法,其实是暗指只要对商人诱之利便可解决运输的难题。朱棣的设想是派专员前往产粮区进行公开招标,只要中央政府把招标权牢牢抓在手中,地方政府自然也就玩不了什么猫腻。

在朱棣的设想中,茶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甚至将之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也不为过。

蒙古人退居塞外后,比成吉思汗时期以前处于更孤立的状态,蒙古与明朝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几乎完全停顿了。由于游牧生活,从前工匠和农民的住地都成了草地。但是,他们对于粮食、纺织品和铁器等金属制品的需要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大大倒退,但由于蒙古入主中原达百年之久,中原地区的影响并不能马上消失,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也不能马上改变。比如他们吃的是“食兼黍谷”,并非全是肉乳;他们穿的是“衣杂缣布”,“富者至被缇绣”,“食最喜甘,衣最善锦”,其首酋愈以“衣锦服绣”为荣。但这些物品皆非草原所产,为了生活,不得不向中原或其他地区求得。

不仅贵族热衷于中原的产品,普通的蒙古牧民对中原的商品同样需求强烈——蒙古族、藏族和色目人因其所居位置的自然环境,只能以畜牧业为主,日常食物多为奶制品和肉类,这些食物内含的酸性物质过多,如果没有茶叶内含的茶碱来加以中和,则会引起许多病症。因此,上述地区的诸民族对茶的依赖性极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茶叶在这个年代不是普通的商品。从表面上说,茶叶是明初政府的垄断商品,往深层次讲,茶叶甚至起着比战略物资更大的作用——毕竟,游牧民族的饮食绝对不能缺少茶叶,简直可以说是“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借助茶叶对游牧民族的特殊作用,明朝政府只要将茶叶买卖完全控制住,那么不说是扼住了游牧民族的咽喉,至少也是掌握了他们的软肋。

在朱棣的眼中,只要茶叶贸易控制得当,其作用至少相当于精兵十万。比如说,某个地区或部落对中央政府特别恭顺,那好,对此地(部落)的茶叶贸易量提高一成;某个地区或部落对中央阳奉阴违,无所谓,对此地(部落)的茶叶贸易量缩减一半;某部落响应中央号召起兵攻打敌对部落,获首级及牛羊若干,非常好,贸易量提高一倍……

原本打算专门召开一个会议讨论茶政的,现在听到夏元吉已经谈到了茶政的问题,朱棣稍稍犹豫了一会儿,决定透露一些茶政改革的计划。

如果按夏元吉的建议实施开中茶法,那就意味着要把茶叶买卖由国家垄断变为民间自由交易。这显然是弊大于利的。所以说,完全照按开中盐法来实施茶法肯定不行。

想到这里,朱棣微微摇了摇头,然后对夏元吉说道:“茶叶是国家垄断商品,不适宜让民间自由买卖。”

夏元吉壮着胆子说道:“皇上,茶叶由国家垄断有三弊。”

“其一,政府对茶叶生产和流通的干预,虽垄断了茶叶贸易,但却束缚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抑止了茶户的生产积极性,甚至破坏了茶户的家庭经济。如陕西汉中府茶户,由于茶课负担沉重,‘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办也’。如今,不少茶户已经濒临破产。”

“其二,政府垄断茶马贸易后,渐渐扩大茶马比价。最初,茶马司定茶马比价:马一匹,茶千八百斤。洪武二十二年六月,明政府压低马价,抬高茶价,定其价:上马一匹,茶一百二十斤;中,七十斤;驹,五十斤。后来曹国公李景隆用茶五十余万斤,得马5181匹,每匹马价折合茶叶三十七斤左右。如此高额的利润,诱使汉族商人纷纷违禁走私。”

“其三,由于茶叶利润实在太高,在某些地方,商人只要携茶与之,对方即以金赠,虽一手掌茶,可博金一握!不仅是商人敢于犯禁走私,连官吏也无法抵御这种诱惑。结果,原本是行施政治力量的官吏,现在不仅不去执行政策法令,反而加入了冲破政策法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