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 (第2/4页)

则是他那十三岁的长子黄昌伟。黄昌伟身高一米六左右,骨骼均匀,肌肉坚实,晒得黑黑的脸膛上闪着快乐的神色。

建文四年时,黄家遭受了一点挫折,而半年不到的时间,黄昌伟便再次过上了优裕的生活——与之前略有区别的是,如今他所过的不再是那种大地主大官僚的生活,而是殖民地的庄园主生活。

黄昌伟的父亲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获第一名,这个纪录前无古人(据朱棣考证,同样也后无来者),可以说是儒家文人中一颗璀璨地明星。然而黄昌伟此时的外貌却象是一辈子生活在野外,很少读书的乡下少年一样,显得健康而富有活力,甚至还带着一点粗犷的味道。

黄观看着那正在快快活傻笑的长子,无声地叹了口气。

一年,黄昌伟还只是个不足一米五的瘦弱孩童,一看就是书香门第出身。若是还生活在大明帝国本土,再过几年,象黄昌伟这样地半大小子便应该走上科举之路了。与同龄人相处时,或者讨论四书五经,或者吟诗作对,即便是饮酒作乐甚至狎妓风流一下,毕竟也是符合儒家文人传统的。

可是在吕这里,年青一代相互比较的事情却是地种得好不好,马骑得好不好,箭射得准不准(当新式火枪从帝国本土传来后,年青人追逐的目标又成了火枪打得准不准),和土著作战时是否勇敢……

在被流放的左逆文臣中,黄观最后一个抵达吕宋。然而因为一同被流放的家族更为庞大,而且黄观本人的能力也更强的缘故,因此虽说流放之时大家同在有邑恩骑尉这条起跑线上,可黄观如今已经成了吕宋王国中爵位最高的一等有邑男爵了。如今黄家拥了比其他人更多的采邑领以及更多地奴隶,可是黄昌伟这小子却比其他贵族子弟更象一个乡巴佬了。

黄观深知黄昌伟地种变化自己有着很大地责任。

大多数左逆文抵达吕宋后。一开始都是尽力建设着自己地采邑。吕宋许多地方都是无主地蛮荒之地。当然。生活在吕宋地土著其实并不少。但大多数当地土著都只是文明水平极为低下。处于氏族时期地原始部落。他们之中有些部落甚至还过着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是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地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或迁不定地生活。

所以。那些建设自己采邑领地有邑贵族们几乎是不受地进行着开荒工作。成果也确实不错。

然而和另一种发展模式比较。埋头种田地发展速度却显得太慢了。黄观甫抵达吕宋后并没有进行开荒。而是让老弱妇孺们收集野果、野菜裹腹。吕宋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由于雨水丰沛。因此花草、果木繁盛。所以。哪怕生活在这里地人不事劳动。只要生活区域附近有香蕉树、萝、芒果等植物。那便几乎不可能被饿死——这大约也就是导致当地土著生性懒散地根本原因吧?

总之。黄观让老弱妇孺们收集野果。却将青壮们组织成捕奴队。袭击附近地土著部落。捕获劳力。

创业之初自然颇为艰难。被流放之前黄观虽说年近不惑。但因为保养得。一眼看去仍然称得上是翩翩佳公子。然而整个家族被流放却都是受了黄观地连累。因此家族中多少有些杂音。所以。黄观虽然贵为洪武二十九年地状元。却也不得不身体力行。亲自带领族人们捕捉奴隶。一年下来。当初地翩翩佳公子虽说并没有变成粗鲁地武人。但右手中指上地厚茧却变薄了。而经常握着刀枪地掌心上也生出了茧。在黄观亲自负责捕奴地同时。他那年仅十二岁地长子黄昌伟也不得不早早地参与了采邑地管理工作。结果一年多过去后。黄昌伟便变成了如今这副模样。

不过,黄观对此却并不后悔。因为,他所选择的策略显然更正确。只花了大半年地时间,黄观便成了吕宋国内第二位为三等有邑男爵的人——第一名是同样九族被流放,但早有丰富战争经验地铁铉。

那在靖难之役中固守济南等城,使得北军攻济南三个月不克,之后南伐再也不敢再取道济南。由于铁在防守战中表现出色,使得当地百姓免受战火,因此泉城百姓甚至将铁称为“城神”。纯粹的守城战与捕获奴隶并无共通之处,然而铁铉在守城期间还曾多次“募壮士,出奇兵,骚扰袭击燕兵”,因此对于小股地扰袭战同样颇有心得。所以,铁铉便当之无愧地第一个成为了三等有邑男爵。

而黄观面前的这座土堡,便是现今已经升为三等邑子爵的铁铉的居城。

黄观在大门前下了马,自有士兵前来照料马匹以及接待黄观地扈从们。这伙士兵的头目却是一名土著,还不到二十岁年纪,却已经是有邑恩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