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部分 (第2/4页)

只受伤的狮子,盘踞在长江南岸舔舐。着伤口,各地的州府郡县在强压下无奈抽出各地原本不多的镇守之兵带着粮草马匹来到芜湖城中增援。

城中兵马很快便突破了十万,加水师的两百多条战船,整个大军的实力反而比刚刚来到淮南郡之时更为强劲。

桓冲的前军也增加到五万人,剩余的全部归桓温节制,桓大司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奉行任人唯亲的原则,因为他深深知道,只有将军队抓在手中他大司马才是真正的大司马,否则他便是谢安、便是王坦之、便是许许多多死在他手中的大臣一样,看似高官厚禄,其实一文不名。

桓冲治军严谨,颇有大将之才,难得的是此人计谋虽多,但从不冒进,一只都很小心。

在军纪,桓冲没有桓温那般严酷,他每天巡营两遍,脸带着微笑和士兵聊聊温饱,聊聊家眷,显得颇为平易近人,所以士兵们对桓冲的印象极佳,军中因为前段时间打败而产生的心理阴影和畏敌之情也渐渐在这种实力的增强和平静的疗伤策略中淡去。

桓冲宁愿用笨办法渡江,也不愿用冒险的办法过江,所以他的建议是,大军就用船只一点点的运过江去,先运过去的士兵立刻在江北离岸七里的小孤山扎营。

这一点很不寻常,小孤山在江北偏东方向,也就是说大军根本不从对岸登陆,而是顺流而下到十里外的江心洲那处险滩登陆,这绝对是出乎北府军的意料之外的,谁也想不到桓温十多万大军过江居然是在那么险峻的地方,而且是蚂蚁搬家似的一点点的运过去。

事实证明桓冲的策略是正确的,每天只能运送大概四千五百名士兵过江,经过没日没夜的悄悄的运兵,道六月初七日,十多万大军已经运过去近八万;由于供给还需船只运送,越到后来运力越减,到九万之数的时候,桓冲终于停止了渡江,九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小孤山开了出来,赫然出现在江北平原,并将长江北岸的渡口牢牢守住。

此举真的瞒过了韩暮的北府军,斥候每天都来探查一番,但硬是没有发现桓冲偷偷运兵之举,只见到每天忙忙碌碌的兵船在下游弋,呆在船舱里的士兵一个看不见。

斥候们也不可能将沿江的百里的河岸完全封锁,只能远远的观察,因为敌军虽未登岸,但是战船却是有数十艘在沿着北岸巡视,几名斥候托大,跑到江边朝战船挑衅,结果被投石车轰的稀烂,此事传回之后,负责斥候刺探的谢玄便再严令只在江边三里外探查。

当桓温的九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巢湖城之时,韩暮着实吓了一跳,这家伙是怎么过来的,下游的各处渡口他都命人时刻盯着,有的地方甚至还四处设伏,居然让桓温真的将这么多的士兵运过了江。

九万之数可不是能硬拼的过的,次交战之后俘虏了两万二敌军,在经过筛选和自愿原则之后,北府军吸纳了一万七千,其中水军是照单全收,一个都不准回家。

这样一来,北府军已经有将近八万之数,实力雄壮之极,但是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粮草马匹物资的消耗让袁岗愁白了头,原先只能供应五万士兵到夏粮市的存粮,现在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张嘴,可谓僧多粥少了。

偏偏现在这个形势下,兵祸涂炭,田地被践踏了许多,夏粮减产是一定的,另外即便是有钱现在周边全是敌人,也无处可买。

韩暮的意见很鲜明,既要保证军队供应,又要保证市面的粮价不要飞涨,百姓们也不能饿肚子;钱随便用,但是办法袁岗去想。

这叫袁岗简直哭笑不得,但是身为北府军的副帅,管后勤财政的一把手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简直是太失败;于是他找到俊杰说了他的苦衷。

俊杰最近比较萎缩,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情报网不但没有帮二哥的忙,还差点害了他的性命,连带着二哥新纳的夫人香消玉殒,他自己都觉得没脸见人了;幸亏谢道韫柳如眉王玉润等几位嫂夫人念及旧日情谊,在韩暮耳边吹了不少枕头风,韩暮才没有公开责罚他,只是叫他好好的思过,半年时间不准参加军务和政务。

袁岗的苦恼俊杰很想帮他,这其实也是他体现自己作用的机会,在苦思了一夜之后,他忽然想起了一个人来,那便是远在吴郡的王玉润的父亲王献之。

吴兴太守王献之一直闭城不受桓温之命的消息北府军自然知晓,只是韩暮和桓温都没忙到这面来,双方瞪眼咬牙正憋着劲要大战一场,这些零碎小事只有等战后才能处理;俊杰想到他不是因为有办法解觉吴兴的尴尬境地,他是打了吴郡大批粮草的主意。

俊杰决定亲自去吴兴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