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 (第2/4页)

员回光返照啦!从辽东传来了最新战报:在吃完了所有的民夫以后,祖大寿带着一万多名明军向后金投降。大凌河城陷落了。

其实这件事对于主战派倒也不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这说明明军终于可以从辽东战场抽出兵力,来围剿孔有德的叛军了。但是问题也不是这么看的。

辽东的这次大败,使得明朝朝廷迫不及待地需要一块遮羞布。而“莱州大捷”,也被朝廷捏着鼻子认了下来。

因此,刘宇烈的总督职位就暂时保住了。而抓捕吴世恭等五位武官的圣旨,也被紧急叫停。可这时候,在明军前军中悠哉优哉的吴世恭,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在诏狱的边缘转了一个圈呢。但是,这次吴世恭这个大名,又被崇祯皇帝牢牢地记住啦!当然,是最恶劣的简在帝心。

而更为重要的是,崇祯皇帝在宫中对周延儒的抱怨和更换首辅的想法,已经通过曹化淳的嘴传递到了温体仁的耳中。

于是温体仁就决定不再节外生枝了。所以他放缓了对周延儒的攻击。再说,登莱叛乱这个烂摊子,还是由周延儒自己去擦屁股吧。温体仁并没有义务为周延儒扫清首尾,温体仁也不是一定要剿灭孔有德的叛军。

而周延儒却抱着一种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百分之一的希望的想法,要尽量漂亮地完成对孔有德叛军的招抚,还是在幻想着要保住自己的首辅地位。

这些原因一结合,主抚派又在朝堂上占据了上风。

看到这里,我们又发现了一件很滑稽的事。这件有利于主战派的事件,却能够帮助主抚派的苟延残喘。

这真是令我们感叹啊!政治这玩意,还真的不是我们正常人该玩的啊!

而这时候,主导大凌河城战役的孙承宗,向崇祯皇帝提交了辞呈。晚节不保的他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高阳再也没有复出。

应该说,这次大凌河城的战败,作为辽东总督的孙承宗是要付主要责任的。而战败的主要原因,除了后金军在皇太极的领导下,极大地增强了攻城能力和攻城方法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孙承宗错误地估计了明军野战的能力。

要知道,堡垒战术的精髓就是:要拥有一支有着很强机动性和战斗力的野战军团。而这支野战军团需要和坚固的堡垒里的军队相互支援和相互照应。如若不然,就想想现代人都知道的马其诺防线吧。

而孙承宗却还是用着老眼光看待关宁铁骑的野战能力,他不知道,关宁铁骑其实已经在己巳之变中实力大损,已经没有足够的野战能力啦。

孙承宗几次因为朝廷的政局动荡离开朝堂,以致于他掌握不了最及时的信息。但不可否认的是,孙承宗还是一位很优秀的军事家。在明朝原来的历史中,他主持的宁锦防线,直到吴三桂主动放后金军入关之前,都没有被打破。而孙承宗的悲剧就是他的生不逢时。

不过失去了孙承宗,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却并不悲观。因为大明帝国确实是人才荟萃。一批新生代的军事统帅已经成长了起来。他们就是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三百零一章死谏围剿

朝堂上风向的改变,当然就是要把“莱州大捷”通传天下,当然还要对立功人员进行封赏啦。而这个时候,那些拟定封赏的大臣们突然想起,还有一场大捷还没有封赏呢。那就是济兖(济宁州和兖州)大捷。

对于济兖大捷的结果,倒是没有任何官员提出异议。因为各地官员的奏章和上缴的首级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但是当那些拟定封赏的官员把关于两次大捷封赏的奏章,递交到崇祯皇帝面前时,崇祯皇帝惊讶地发现,那个阴魂不散,名叫“吴世恭”的河南守备又出现了。

“王伴伴,此位吴世恭到底是何许人也?朕怎么听的是这么耳熟?”崇祯皇帝问身边的王承恩道。

“皇上的记性真好,他就是薛侯招赘的女婿啊!。”王承恩笑着回答道:“不过那个小子秉性不良,他在南城指挥使的任上也是贪财好色,听说后来他又勾搭上了一名寡妇,被薛侯赶到河南地方上去了。”

“不过那小子在地方上为军将倒也勤勉。虽不是良将,但也勇猛敢战,上次勤王的时候,也跟随着秦将军收复了永平四城,立下了些许功劳。”

“但其依然本性不改,所以老奴估摸着这次他在登莱打仗,功劳是肯定有的,但那些地方上的军将的恶习,那小子也肯定学了个**不离十。真是污了其清贵出身啊!”

崇祯皇帝也笑了出来,能够听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