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页)

比例,发酵时间的复杂函数关系。虽然听完有些失望,不过我还是不死心,我决定发挥MSRA的专长。终于在我滔滔不觉的KPMP 半个小时之后,师傅被拍晕了,决定亲自下厨,挑战自我,制作两只20厘米见方,坚固,孔洞均匀的非食用面包。

第二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将两只专用面包迎回了希格玛,连夜开始数据的捕捉。一切又有希望了。不幸的是,当我隔天早上来到实验室,熬了一夜的嘉平告诉我,试验失败了。大面包经过一夜,还是变形了。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方案。

从小津到陶然亭

离SIGGRAPH的Deadline越来越近了,其他的项目都在飞速进展中,有的甚至有了漂亮的Demo。而我们的项目好像还是在原地踏步。虽然模型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验证,但是真实材质的捕捉人仍然进展缓慢,卡在了面包数据的捕捉上。不变形的面包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让我们头痛。倍感压力。因为这是超出我们专业知识的领域,大家真的感觉是无从下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面包记 童欣(2)

一天凌晨,我从希格玛回到家里。精神仍在亢奋中。虽然很累,但是仍然睡不着觉。于是将一张DVD扔进了碟机。我会在精神压力很大的时候用这个办法帮助自己放松入睡。碟是文德斯的记录片《寻找小津》。迷迷糊糊中,镜头从小津的墓地一转,来到了一个工厂。工厂里,一些工人正在为各个餐馆制作仿真的寿司,蔬菜,水果,每样都是栩栩如生。看着看着,我忽的一下清醒了。是啊,我们为什么不做一片这样的仿真面包呢?

我不禁有些“柳暗花明”的狂喜。回到希格玛,忙了一个上午之后,我终于辗转找到了北京一家制作这些仿真食品的公司。第二天,当我走进这家隐藏在陶然亭一个胡同里只有一间房的公司时,看见他们的柜台里,赫然放着假的面包片。而里面的货架上,堆满了全聚德的盒子和一堆烤鸭。烤鸭全是仿真的,每只只有三厘米大。和师傅顺利地接上头,谈完做面包“项目”,我马上坐上出租车往回赶。那天的天格外的好,一路上,北京冬天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让我真有些幸福的感觉。

两个星期后,我们得到了一片仿真面包。有了备用的数据,试验暂时可以继续进行了,大家松了一口气。但是讨论了一下,大家感觉仿真面包的数据毕竟不是来自真实的面包,说服力不强,而且看上去还是有差别。要做一篇合格的SIGGRAPH论文,就要摒除所有可能的漏洞,并让结果尽可能的完美。没有选择,我们必须捕捉一份来自真实面包的数据。时间紧迫,已是十二月底,大家再次感受到Deadline的压力。项目再次晴转多云。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我和嘉平再次讨论了以前试验的经验和教训,决定仍然选用切片面包。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也没闲着,继续在各个超市搜索,已经找到了一家切片面包,孔洞尺寸都比较适合,也很均匀。现在的关键是如何防止变形。嘉平开始设计了保湿的方案。在面包下垫上了毛巾。毛巾的另一端浸在水里。通过虹吸来保持水分。可惜,我们很快发现面包本身的虹吸不够。面包的上表面还是干了,经过一夜,还是会变形。看来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反其道行之,尝试事先减少切片面包的水分并尽量保持切片形状了。我们试了几种办法,让面包失水,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一天晚上,我忽然想起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她用微波炉制作干花,决定用微波炉试试。第一次试验以后,发现效果不错,于是再接再厉。终于,在一袋切片面包壮烈牺牲之后,在一个晚上我找到了最好的生产工艺:将面包放于平板上(面包加热会变软),两边衬上餐巾纸。放入微波炉,中火每次一分钟。取出换餐巾纸,保证水分能尽快吸掉。重复四到五次后,就可以得到干的但是不变形的面包片。

于是,连续几个晚上,大家都能看到我小心的手捧编了号的面包片,在厨房的微波炉旁忙着“烹饪”。为了防止加工或候选的面包片被人吃了,我在厨房里一直盯着,直到过程完成,把面包片送到实验室里才离开。这样还不放心,我在每片的旁边写上:“试验样品,请勿食用”,防止拍摄数据的人饿了吃了他们。不过,大概是因为我们之前的废品早已经让大家吃腻了,结果根本没人碰这些面包一下!大家开玩笑说,看来我们的面包片和微软的软件一样,要到版才能成功。

转眼几周过去,我们赶在Deadline之前完成了所有的工作,提交了论文。值得庆贺的是,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