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页)

”,切断或远离传染源;再有,如果没有办法避开传染源的话,要做到不被传染源所干扰,也就是说疫(疠)邪气从鼻子(天牝)中进入的话,就要从脑中除去,这样邪气就不会干扰自己。

关于第一种方法是讲真正地主动预防;第二种,切断传染源是应急的预防办法;第三种方法,面对病邪,中医认为首先从心理上要占上风(相当于西医讲的提高人体的高免疫力),提高正气去防范传染源,并列举了几种作意方法,来从心理上抵御疫(疠)邪气的侵袭。《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气出于脑,即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另外还有一种作意方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即在春分尚未日出的时候想着吐出鼻子传递过来的邪气。除了配合其他的医学防治方法外,这些作意方法也可以作为我们的防治参考。

2006年11月22日于北京

56·表里

中医文化随笔56·表里

表里是八纲辨证中的两个纲领。

表与里是一对相对概念。例如,就体表与脏腑相对而论,体表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而论,腑为表,脏为里,《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与脏腑而论,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三阳经与三阴经而论,则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三阳经就是指手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三阴经就是手足少阴经、厥阴经、太阴经。《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可见表里与天之阴阳相对应,表里之间相互传输、感应。

通常所说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

表证,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所致的,病在肌肤、经络部位的一种证候,具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等特点。临床症状以发热、恶风寒、身痛、头痛、苔薄白、脉浮为主,兼可出现咳嗽、畏寒等症状。《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里证,指外邪由表入里,或直中于里,以及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所致的,病在脏腑、气血、骨髓等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多样,有病程较长和病位较深等特点。临床症状以不恶风寒、脉不浮,多有舌质、舌苔的变化为主。

外有病为表,内有病为里。外感初起,邪在肌表,属表证,病势较轻;若病在脏腑,则属里证,病势较重。

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三阳中又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伤寒为外感病的总称。太阳经络,位置在表,故风寒之病,此先受之。传染病则多从口鼻而入,而先达于胃肠,故时疫诸病,阳明经先受之。至于伏气发温,多在三焦之半表半里,故必先受少阳症。这我们已经在上篇中提到了。

温病初感在上焦,属表;邪入中焦、下焦则属里。

所谓温病,有伏气温病和外感温病两种。关于伏气温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所以,这提示我们冬天要注意节精,不要耗损肾阳,这样由于体内正气充足,冬天就不容易被寒邪所伤,春天就不会得温病。关于外感温病,按照叶天士的说法,“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温热之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多见发热咳嗽、口渴、不恶寒(也有初起口不渴,微恶寒,二三日后开始变口渴,不恶寒者)。

由此可见,除了正常治疗外,防治表证的方法是注意培养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根据里证的一般病因;防治里证应该注意:培养正气,积极防治表证;调解七情,稳定情绪;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等。

2006年11月23日于北京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7·奇腑

中医文化随笔57·奇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