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页)

药的配伍帮助解毒,以弥补其不足。而一些抗菌素由于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或者新的细菌出现没有很好的抗菌素来对治,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也仍然是良药。

而有的疾病,通过西医抗菌素的“攻法”效果可能不好,而通过中医的泻法往往效果很好。例如临床上的麦粒肿,在耳尖角孙穴放血,往往两三天就大为好转,而西医的抗炎治疗效果往往没有这么好。可见,中医也不是仅仅治疗慢性病,也是可以治疗急症的。

很多病,特别是虚弱症状,通过“毒药”攻邪就难以奏效,这就需要中医的不断调理。《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虚者饮药以补之。”

《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大意是说:圣人治病,必须要清楚天地、阴阳之理,四季规则,五脏六腑的规律和雌雄表里的辩证,以及针灸毒药的适应症。他们顺从于人事,以清楚医学之道;明晓贵贱贫富的人生哲学,从而针对贵贱贫富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询问人的年龄,针对人的勇怯而调理身体;他们知道皮肤浮络的阴阳分布,明白疾病的真正来源;清楚八方之正气和脉象情况,如果这样,诊断就一定是非常好的了。

其中提到了必知“毒药所主”,所以中医师不应该排斥西医,应合理运用中医药和其他治疗方法,将病人的疾病治好。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应以治好疾病为目的。

2006年11月8日于北京 。 想看书来

33·劳作

中医文化随笔33·劳作

现在社会上有“过劳”的说法。简而言之;“过劳”就是指劳动强度过大。现在有“过劳死”现象。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此病症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劳死”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以致精疲力尽,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而使之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过劳死”又可视作一种疾病过程或身体非正常状态。其主要表现有:经常出现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等疲劳症状。但到医院去检查,却又没有明显的病症。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过劳”的问题的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有“不妄作劳”。那么什么是“不妄作劳”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为无为之事”就应该是“不妄作劳”。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学习、工作,但是内心很愉悦,“乐恬憺之能”,而不是很痛苦。

2、学习、工作专心,而不是仅仅想到为了名利,“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认为只要耕耘,水到渠成,自然会有收获,从而不至于被名利所累产生巨大的思想压力而导致身心非常疲乏。《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所以,应该设法使自己感到身心不疲劳。

3、性情中和。注意调节情绪,避免情绪化地工作。因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要争做阴阳和平之人。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20·望诊》)。

4、注意不要偏执于某种行为。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5、注意培植正气,配合养生、养五脏。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关于如何培植正气,可参见《中医文化随笔》养生、养五脏和补养等章节的内容。

道道相通,实际上“作劳之道”与医道、治国之道是相通的。《黄帝内经灵枢·外揣》:“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针道与治国在大道(本性、法性)上是一致的。什么是大道之体的表现呢?“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