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 (第2/4页)

团及重炮队进剿西路军。京师留陈坐镇筹调军资粮饷。

冯虞着重叮嘱范长安。此番牵制作战。切不可浪战。当效蒙古轻骑战法若即若离。瞅冷子咬他一口。|心防备中伏。最紧要的还是不可听任其进犯京师。

一番布置之后。冯打算安排众位部属餐叙。顺便问问侍卫亲军近况。却有亲兵来报。首辅李东阳催人请过府叙话。冯一皱眉。这么急。又有什么想法了?

一见冯虞。李东阳笑的满脸都是牙。哎呀国城。这几个月不见老夫还怪想的。这回返京又担大任哪。

老家伙消息挺灵通嘛。

看冯脸上神色。李东阳笑道:皇上手诏已到内阁。老夫如何能不知。说句实在话。这道旨意自我明开国以来。可说是史无前例。皇上所予职权。“封疆吏”四字恐怕还不足以囊括了。呵呵。若不是你冯虞担纲。无论换作何人。老夫是定然要封还的。”

李东阳示好。冯虞不能不有所表示。虞能有今日全赖阁老提携。阁老为当朝柱石。名望见识。都是难望向背的。日后还请阁老多多提携指点。”

“提点不敢当。不过老夫倒是有事要请国城你参详。”

冯虞听着一愣。这腔调似乎有些不对味。

“日前。广东方面有消息说至广州夷商纷传。去年来有一股汉人兵马自号南洋都督府。分兵据吕宋。占满剌加。攻苏门答剌。横扫南洋。往来商船须交税金挂南洋都督府批验旗。执南洋都督府船引。方准往来行商。不知国城在闽期间。可曾听闻这等消息?”

冯虞心头一紧。此事终于还是给朝廷察觉。不过这也是早晚的事。“哦阁老。此国城也有耳闻。据说这些汉人勇善战横|南洋无敌手。也算是扬我中华威仪于异域了。”

“呵呵看来国城对这些人倒是有些欣赏了。噢。还有一事。琉球国贡使说。其国中渔民在台湾避风时。听当地土人说起。去年南台湾也为大股汉人军马进占。开府治事。可惜仔细情形知之不详。台湾与福建相距不远。也在福水师侦巡范围之内。想来国城也是知道此事了。”

冯虞听到这里。心中大感不妙。看这位首辅大人今日这架势。如何是参详。分明有些兴问罪的意思。今天要想将此事圆过去。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地事了。

“哦。回阁老。此事虞倒是知晓的。皆是福建海商私枭所为。”

“噢?”

“大人想来是知道的福建人多地少。良田更少。历代皆向风浪里讨生活。视生死若等闲。朝廷禁海。了无数百姓生计。便有许多人而险。做起私商来。朝廷禁海令是松泛。这些人便通海逐利。若是的严了。行商无门。便干脆做无本生意。如今福建水师船坚炮利。海盗做不的。经商易遭查缉。便想着寻个安稳长久之计。故而看上台湾这无主之地了。”

李东阳问道:“肘之患亦不可等闲视之。福建师如何不去扫荡驱除?”

冯虞笑道:“剿过一次。无用。这些人在海上呆了。个个惯于趋利险。朝廷大兵压境。彼等便一而散。官军退兵。又卷土重来。如此空耗粮饷。却无斩获。如何持久。再说了。既然朝廷禁海。台湾已为弃土。前讨伐胜亦无功哪个肯卖力?台湾孤悬外海。汉人不占。久后也必为夷人所占。驱之何益?这些私商自占据台湾后。从不曾窜扰大陆。若是将其逼急了。反戈一击。岂不是自寻烦恼?”

李东阳点头道。“原来如此。也不无道理。不过。这些个私商若是在台湾站稳脚跟。勤修甲兵。日后难保不起窜犯进图之心。”

冯虞连连摇头。台湾情形我也略知一二。除了树多鱼多。不产金铁。不产丝棉。落脚在此。虽说饿不死。可要想富国强兵。实在是有些缘木求鱼。若说此地还有可取之处。便是位居东洋南洋之间。做个中转商栈。倒是颇适宜。想来这私商寻此处落脚。多半还是打算做生意的。再则。若说威胁我大明。北边的鞑只怕更凶险百倍。”

李东阳想了想。说:“嗯。或许是如此。不过。洋那些汉人打都督府旗号。似乎未存逆自立之'。南洋为汉人控驭。总比蛮夷占据要好。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过。你若有门联络上那些所谓私商。便给老夫带一句话。经商逐财。老夫懒管。哪怕是想做一方豪强也无所谓。咱们汉人开疆拓土追亡伐远之豪情壮志自汉唐以降。已是日益淡薄老横秋。有这么一帮开疆之士。也未必不是好事。不过。若是望蜀。起窥伺之'……我大明奉天承运雄居中原。仁人志士如过江之。车载斗量难以穷数。莫要打错算盘。一失足成千古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