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页)

泉气恼地打他的屁股。李小龙仍顽性不改。

1945年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翌日,英国太平洋舰队驶进香港维多利亚港。港督府上的太阳旗换成米字旗,香港又恢复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战后,香港重建家园,步入经济恢复期。港英政府对大米实施配给制,并对主要副食品进行限价。港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逃离的人们纷纷重返家园。至1949年,因战局变化,大批的大陆人涌入香港,造成香港人口急剧膨胀,超出战前的总人口数。

战后,李家在九龙定居下来。父亲、母亲、姐姐姬格蕾丝、费芙、哥哥彼得(李忠琛)、弟弟罗勃特(李振辉),全家共七口人。50年代,父亲李海泉成了著名的粤剧丑角,收入渐丰,加之母亲何金棠出身名门,李家属香港上层社会。家庭生活稳定且安逸,却又常因小凤而闹得不得安宁。

李小龙的哥哥,后任香港皇家天文台助理台长的李忠琛,回忆起李小龙童年的生活,有这样一段叙述:“每当他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人们就会认为他一定是病了。他好玩好动,永远在跳着、说着。

他还喜欢恶作剧,耍弄人的花样层出不穷,对象由家人至仆人差不多无一幸免。

“他虽然胡闹,心肠却很好。曾有一日他凭窗看街景,突然间发足奔出大门,全家都为他这举动愕然,当大家走到窗前看他又在搞什么新花样时,却原来有一个盲人在过马路,而马路前面刚在修路,掘了一个大洞。李小龙恐怕那盲人失足掉下地洞,故见义勇为,引领他过路。”

尤其使家人担忧的是,李小龙出门滋事生非,把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大孩子打得头破血流。邻里,还有不认识之人来李家告状。李海泉总是训斥儿子。李小龙倔犟道:“我打的是坏人!”

且不论儿子“动武”是否有理,父母皆是信教之人,恪守“与人为善,自律其身”的信条。他们不能容忍儿子这般胡闹,多方管束。

事实证明,父母无法管束住这匹骜烈不羁的小野马,便随他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十九岁的李小龙,渐成了九龙街头遐迩有名的“飞仔”(阿飞)。

第二章 踽踽独行 初涉影坛好风流

他是个学业不良的差学生,却是个敬业若神的儿童演员。他6岁步入影坛,渐成为红极一时的童星。他英俊潇酒,舞姿翩翩,引无数少女神痴意迷,倾倒折腰……好一个风流浪子!

1946年9月,6岁的李小龙进入拉萨尔书院小学部就读。拉萨尔书院是小学部至高中部俱全的学校,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名牌学校,学生家庭多为贵族、富商及社会名流。

中国人习惯把望子成龙的希望寄托在读书上。大儿子李忠琛勤勉好学,李海泉指望李小龙能像他哥哥那样在学业上出类拔萃。

但是李小龙却使父亲大失所望。

李小龙早慧早熟,却厌恶读书,校方的纪律使好动的他比坐牢还难受。他从不肯在读书上下功夫,学业十分糟糕。比较而言,他喜欢历史、美术、文学等科目,对数学等理科则恨之入骨。他母亲何氏说他一直到10岁,算数目还只会数到十为止。由于李小龙在校的“恶劣”表现,好几所学校都要求他退学。因此,李小龙转过多所学校才勉强读完初中。

一位教过李小龙的先生回忆当年的情形道,他绝没想过李海泉的二公子以后会成大器。李小龙性格孤傲怪僻,喜欢我行我素,独来独往。他学业差而倍受同学歧视,他用拳头教训过块头远比他大的同学,同学们转而憎恨他,对他敬而远之。

因而李小龙在学校没有亲密的朋友。他上课尤其寂寞无奈,下了课一人独处,要么沉思,要么双眼耽耽地盯着同学,如一头孤独的狼崽。然而,同学终不敢小舰他,他是童星。随着他所演电影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对他刮目相看。

战后是香港电影神奇发展的时期,尤其进入50年代,由于大陆艺员的加盟,香港电影无论数量质量均有长足的进步,成为大陆外华人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看电影是港人娱乐消费的主要方式,演电影自然是一件十分荣耀之事。

李小龙演电影与读书截然不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良好的素质。李小龙之所以这般幸运,全是他父亲的关系。李海泉除了演舞台戏,还参与拍摄粤语电影片,跟影坛的人稔熟。那时,李小龙五兄妹都有机会在银幕上跑龙套露脸,而以李小龙表演天赋最高,因此,也只有他后来成为演员,并且是名演员。李小龙演电影与他上学读书是同一年,由父亲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