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打扮得无可挑剔,一张没有表情的脸冷漠得像佛像一样。他的表现俨然一个精明决断的以短期收益为目的的选股高手,在各只股票当中游刃有余,来去自由,他与它们的关系绝不似婚姻或者哪怕试婚,而更像是一个与戏子混在一起的浪子……

1

1961年出版的《韦氏新国际词典第3版》(Webster誷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将“go…go”定义为“发现于菲律宾的一种藤蔓”,或者,指“班图人”。1966年的《兰登书屋英语词典》(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摈弃了这些生僻的语义,在“go…go”词条下注明参见“a gogo”,后者被定义为“随心所欲;内心的满足;丰富热烈(多用于舞蹈表演、迪斯科舞蹈等的名称)”。1969年出版的《美国传统英语词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则提供了这一词条最古老和有学术意义的来源。它说,“a gogo”意思是“快而活泼地;自由地。主要用做副词:活泼地跳舞(dancing a go…go);也可用做形容词:活泼的舞蹈(a go…go dance)”。它进一步解释说,这个短语来自法语,在法语中的意思是“快乐地”,有可能源于古法语的“gogue”一词,意思是欢乐或喧闹,由它派生出英语(最早是中世纪英语)中的“agog”一词。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某个时候,大概是1965年底或1966年初,这个短语在美国获得了一种含义,但直到它所描述的现象结束以后,这一含义才为字典所收录。“go…go”一词开始特指股票市场中的一种操作方式,当然,这是一种自由、迅速、灵活,有时候甚至掺杂着喜悦、快乐和喧闹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迅速买进卖出大宗股票,专门赚取快速利润,特指一些共同基金的操作方式,而这些基金此前从来没有以如此自由、快速、灵活的方式对任何事物进行过操作。

这种投资情绪和操作方式似乎首先诞生于美国信托公司的发源地波士顿。在美国,为其他人代管资金的行业开始于波士顿这个美国直至南北战争结束时的金融中心。信托的初衷是保存资本,其本质是保守的,它在波士顿所吸引的从业者也是如此。约翰·P·马昆德(John P。 Marquand)的小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在波士顿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代表最无懈可击的正直和庄严的受托人形象:银白色的头发梳理得很整齐,但又不是过度整齐;蓝色的美国人的眼睛一眨不眨,至少在工作时间是这样;皱纹从鼻子延伸到嘴角,形成令人信赖的几何等腰三角;嘴唇只在每天设定好的时刻沾酒,而且以精确的对身体有好处的剂量;打扮无可挑剔(衣着上最夸张的举动是系一个小巧、整洁的蝴蝶结),只有一个明显的瑕疵—他在整个成年生活中只戴同一顶灰色的扁帽;他每天的必修课如此有助于养生,以至于他的生命很少会在85~90岁之前结束。

然而,波士顿的受托人并不缺乏想象力。他是外向的雅典人,而不是经常被误认为的内向的斯巴达人。早在1830年,马萨诸塞州高级法院的塞缪尔·普特南(Samuel Putnam)法官曾写下了著名的观点:

人们唯一能要求受托人的是,他能够保证行为的忠诚和良好的判断力。他应该观察那些谨慎、思虑周详和富有智慧的人是如何管理事务的,不是看他们如何投机,而是看他们如何永久地保住资金,学会考虑收入的可能来源,以及投资资本的安全。

这种源于波士顿的“审慎原则”是信托法的一次重要法律自由化,并且是一项生命力持久的原则,直到近一个半世纪之后,它仍然是受托人信奉的基本准则。1924年的波士顿是美国投资管理业另一次划时代创新的发源地,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两家共同基金,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Massachusetts Investors Trust)和道富投资公司(State Street Investing pany)。二战后,一个名叫爱德华·克罗斯比·约翰逊二世(Edward Crosby Johnson II)的波士顿人在比肯山麓默默无闻而又漫不经心地开创了冒险投资文化的先河。

虽然从来不是职业受托人,但约翰逊基本上就是典型的波士顿受托人的化身。20世纪60年代,他正好6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