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4页)

又一个开端,这也是教育改革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改革师范教育是陶行知、陈鹤琴一直致力实现的目标。随着国民教育在各地推行,师资不足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一方面需要培养大量师资,另一方面要改善和提高现有师资的素质。针对当时国内师范教育不足的问题,陈鹤琴曾批评:“师范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师范学校不收膳宿费,所以去进师范学校的。在学的时候所学的无非是书本教育,并无施教的需要和欲望,毕业以后亦并不一定诚意地去做教师,无所谓动机和动境。师范教师呢,亦只照例地在纸上空谈教授学生,明知没有效力,亦无法去改革。因此学生毕业之后,脑筋中却存满了五日京兆的观念。这种样子办教育,难怪没有良好的结果了。”《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3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因此,他认为要培养优良的国民师资,必定要改进现阶段的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一定要实验!”陈鹤琴指出:“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改进。不但师范课程要实验,教材教法也要实验,以至师范学制种种,都要通过实验和研究,才能产生一部恰当而完整的师范学校新课程,适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材和教法,然后才有完美的师范新学制。”《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3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

艺友制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所采用适合中国国情师范教学的新形式。

陶行知对艺友制的解释:释义何谓艺友制?艺术之谓,亦可作手艺解。友为朋友。凡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者,谓艺友制教育。

方法艺友制之根本方法为教学做合一。事如何做便如何学,如何学便如何教。教法根据学法,学法根据做法。先行先知者在做上教,后行后知者在做上学。共教、共学、共做方为真正之艺友制,亦惟艺友制始能彻底实现教学做合一之原则。《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587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陈鹤琴对艺友制的解释:……就是把学习与理论合二为一。就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凡学校有一艺之长的教师,便可招收艺友,大家共教共学共做,以打破从前纸上空谈、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的陋习。《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3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在此期间,陈鹤琴与陶行知的合作更为密切。他们一道成立幼稚教育社,编印《幼稚教育》月刊,研究学前教育。在其任内,陈鹤琴对陶行知创办乡村幼稚师范院给予大力支持,促成政府经费拨款。1928年1月8日,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燕子矶小学、尧化门小学、晓庄小学、鼓楼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开始联合招收艺友,以培养和训练师资,这是陶行知的主张。陈鹤琴向南京女子中学和南京中学师资科征询意见,将其毕业生派至市立实验小学担任艺友,同时接纳来自晓庄的艺友制学生陆静霞到鼓楼幼稚园实习。此外,南京特别市教育局拟招收艺友十余名,以培养教育行政人才。

三 “陈科长”(4)

陈鹤琴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他曾强调:“小学教育是国民的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开端,是发扬文化的始基。所以比中学、大学教育更加重要。国家的发展、青年的前途,全在小学教育的改进,我们做小学教师的责任是何等重大!”

对于好的小学教师,陈鹤琴提出三项必备要素:●慈母的性情。

●怀疑的态度。

●改造环境的精神、要亲身去做。对于正确的教育方法,陈鹤琴提出四项原则:●要以儿童心理作根据。多用手做,多用眼看,而少用耳听。

●要用整个的大单元的教学。应当用整个的教学法去进行教学,力谋各科间的联络,举行大单元的中心设计。

●要多利用游戏比赛。鼓励儿童的兴趣。

●练习。一定要有指示和辅导,教师要在桌间巡视,进行个别的指导,这是教师所负的责任。关于教材,陈鹤琴提醒要特别注意两点:●儿童的康健。因为儿童的学习与儿童的康健、身心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儿童的公民训练。现今社会个人主义太盛,只重个人的发展,只顾个人的安乐、幸福,而对他人的安宁、利害不恤、不顾。这样的弱肉强食、争夺抢杀还成什么世界?所以一定要注意公民的训练,培养对于人类的同情心,注意儿童的自治能力,组织团体生活,使他们成为一个社会健全的分子。关于学级的组织,陈鹤琴主张要把小学一年级与幼稚园沟通,并且希望二年级与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