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2/4页)

儒生怕自己的岳父头脑一热,说出拖下去砍了之类的话,忙道:“主公,温侯也是尽力而为,战争胜负难免,不可太过责罚温侯。”

董卓眉头一皱,也知此时不是处理这些事的时候,便说道:“文优,你说如今之计如何?”

李儒思忖一会,道:“如今温侯新败,战士士气低落,汜水关和虎牢关皆是易守难攻,派上守兵,半月该是攻不下来。不若引兵回了洛阳,然后”

董卓看着李儒道:“然后?”

徐朗的心中一个激灵,想起了这段历史,莫不是要挟天子迁都?

李儒却顾左右而言他:“主公一直操劳国家大事,对民间民谣或许没有耳闻吧?不少字”

董卓奇道:“什么民谣?”

李儒道:“最近洛阳街头传唱‘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私难。’某在寻思此言‘西头一个汉’所言是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了一十二帝;现在‘东头一个汉’乃是说光武旺于东都洛阳。现今也是传了一十二帝。此乃天运轮回。”

这时李儒顿了一顿,接着说道:“鹿走入长安,方可无私难。我想,乃是明示主公迁都长安,方是正道。而且长安拥有天险,南边群山环绕,中原之兵想要进犯,只有东进一条,然而又有潼关天险可守,可谓迁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董卓听后,一脸的惊奇,道:“文优,民间真有此言?”李儒点头称是。

徐朗现在终于明白了,徐朗一直在市井留走,哪里听得这个民谣?只是李儒想让董卓迁都,便说了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董卓哈哈大笑:“看样我董卓果真是应天命之人啊。好,既然如此,引兵回洛阳,准备迁都!”

董卓便留着校尉赵岑守卫虎牢关,交代不可出战,若是前来袁绍前来攻关,只是固守便可,一定要拖上半个月的时间。若是事成,便封中郎将,若是不成,取项上人头。

赵岑领命退下。

董卓率着众人归回洛阳。

徐朗回到洛阳,第一时间来到了蔡府,此时的蔡琰已是痊愈,看着徐朗安然归来,欢喜不已。蔡邕急切问道:“少杰回来,中原诸侯退了么?”

徐朗笑了笑,答道:“没有,我们吃了败仗。”蔡邕听后一惊,道:“既然如此,丞相为何收兵回来?倘若中原诸侯攻破虎牢关,该是如何?”

徐朗看着蔡邕,知道像蔡邕这样的循礼之士要是知道董卓迁都的话,一定会暴怒如雷,但是,终究也是要知道,便道:“先生,丞相预备要迁都长安。”

果然不出蔡邕的所料,失色道:“迁都长安?”徐朗郑重的点了点头。

蔡邕双眼泛泪道:“长安早已落魄,若是迁都,岂不又是亡了天下百姓!不行,老夫要去力劝。”徐朗急忙制止道:“先生,万万不可,董卓心性,谁人不知,先生此去,必然徒伤性命。”

蔡邕大义道:“为了天下百姓,老夫死不足惜。”

徐朗这时看着蔡琰道:“先生是大义了,那么,您的女儿呢?”

“这个”蔡邕犹豫了,看着自己的宝贝女儿,便是沉默不语。

徐朗接着说道:“董卓已是决定,已是没有办法之事,我们先且静观其变,看看时局的发展再做定论吧。”

此时的朝堂,已是乱作一团。

董卓迁都的意见一下,群臣大多数都是群情激愤,议论纷纷。

这时司徒杨彪上前,道:“长安如今残破零落,实也不是安都之选,加上抛弃皇陵,只怕天下百姓震动啊。若是如此,则社稷安危啊,想要再安抚百姓,却是至难了。请丞相明察。”

董卓看着这个胆大之人杨彪,道:“你这是阻挡国家的大计吗?”。

正在这时,又有一人上前,众人视之,乃是太尉黄琬,只听黄琬道:“司徒之言甚是。当年王莽改制,更使赤眉之时,焚烧长安,整个长安化成瓦砾。人烟稀少。如今弃皇宫而入蛮荒之地,实在是不宜啊。”

董卓此时的脸色已是挂上了一层霜,冷冷的说道:“如今关东诸侯作乱,天下不宁。长安拥有崤函之险,反叛诸侯皆是不得进入。加上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汝等无须多言了,吾意已定。”最后一句不是劝诫,而是命令。

然而总有不识趣的人出现,司徒荀爽走前一步,道:“丞相迁都,天下百姓必然骚动不安啊!”

董卓大怒:“吾是为了天下大计,何顾小民乎!”当即下令,罢了杨彪,黄琬,荀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