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 (第2/4页)

难,所以才忍不住说了两句。但他毕竟还是怜悯李煜的,也想救这位大才子脱离危险,于是语气一缓道:“不好意思,在下方才言重了。先生尽管放心,江某既然救了阁下,自然会帮忙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李煜闻言心喜,长身作揖道:“如此,鄙人就先行谢过了。还望两位侠士能送重光去临安,我在那多少还有些产业。”江永清淡淡一笑道:“无论先生是皇帝也好,平民也罢。在江永清眼里,你只是个需要帮助的人。此去临安路途遥远,加之兵荒马乱,先生还需掩藏好身份,时刻不离我夫妇左右。”

“侠士教训的是。想鄙人生于斯,长于斯,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对琐碎事宜一窍不通,还望二位能够多多提点。”李煜到是个识趣的人,以他现在的状况,自然对江永清夫妇恭敬有加了。

舢板渐渐靠上了河滩,公孙婷搀扶着李煜上了岸。李煜回头眺望着江烟迷蒙中的金陵城,不觉满目哀伤。只见他朝着城郭深深地鞠了三躬,这才依依不舍地转身而去。江永清摇头暗叹道:“一个只懂得舞文弄墨的人,如何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公孙婷淡淡一笑,随即拉着丈夫跟了上去。

三人一路向东南而行,谁知没走几里路,李煜便气喘如牛,大叫腰酸腿痛起来。江永清无奈,只能背上李煜一路健步如飞。李煜只觉耳边风声作响,树木倒飞而去,惊讶之余,不由信口道:“乖乖不得了,江大侠竟然跑得比孤王的‘白龙驹’还快,真是不可思意啊!”

江永清颇为反感道:“哼!这么说来在先生眼里,所有的臣民和畜生一般无二,都是你的马喽?”李煜一时语塞,不知该作何回答。公孙婷白了江永清一眼,要他说话别这么尖锐。

日近午时,三人来到一座小村庄外,江永清放下李煜,独自大步进了村。李煜知道江永清对自己有成见,也不敢叫唤,只得默默跟了上去。

村口有几个小孩正在嬉戏,拍手唱着童谣道:“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这是白居易的《对酒》诗,变做童谣唱来,竟然别有一番风味。李煜心有感触,不觉长长吁了口气,并苦笑着对孩子们点了点头。

江永清敲开一户农家大门,对开门的农妇道:“这位大婶,我三人途经贵宝地,巳有一日未进水米,不知大婶可否行个方便,借我等一些水米;以解辘辘饥肠?”

“小哥来得不巧啊!我家里原本有些谷米,奈何都叫官府征去;只余些稀粥和鱼干,三位若不嫌弃,就凑合着吃吧!”好心的大婶见三人面善,也不多话,便将江永清等请进了院子。

江永清谢过那农妇;随即入院落了座。李煜步入农家,见院里凳子又矮又黑,便不肯落座。公孙婷心细,于是用秀帕铺在凳子上,这才请李煜落坐。农妇送来一锅粥和几个馍馍道:“三位请慢用,吃完了屋里还有。”

三人再次谢过农妇,随即吃起粥来。李煜早已饥渴难耐,当下端起碗来便喝。谁知那粥刚出锅,表面一层看着冷了,可里面却十分烫口。李煜不知内里,当即被烫得“嗷嗷”乱叫,还喷得满桌都是。江永清坐在其对面,幸好反应敏捷,才没被李煜喷到。

公孙婷见李煜连粥都不会喝,急忙比划着,要其学自己的方式喝粥。江永清更是哭笑不得道:“先生勿急,这粥得慢慢喝,像我这般转着碗边吹边饮,才不会被烫着。”

李煜两颊通红,不好意思道:“让二位见笑了,看来鄙人若不能及早学会自理,恐怕将难以生存下去。”公孙婷微微一笑,随即递了个馍馍头上去。李煜谢过后拿起便咬,岂料这馍馍头乃是粗粮做成,他又如何能咽得下去,当场便吐了出来,并嚅嗫着嘴道:“这是什么呀?连朕的‘白龙驹’都不吃这等难嚼的东西。”

江永清闻言不悦道:“若不是老百姓吃着粗粮,谁拿山珍海味供养你们这些达官显贵啊?哼!先生现在知道治下百姓过的什么日子了吧?”

李煜心知江永清说得没错,不由黯然神伤道:“大侠教训的对,鄙人生在福中不知福,说来也是惭愧。”他说完不再矫情,当下拿起馍馍头便吃。

三人用完饭,江永清又请农妇弄来一套衣裳,让李煜换上。李煜经过改头换面,顿时从帝王变成了农夫。江永清准备掏腰包付账,谁知身上却没有银两,这才想起钞票早被别理和莫信骗了个精光。

李煜皱眉道:“鄙人除了这块玉佩,也是身无分文啊!”他掏出一块刻有九条龙的玉佩,一看就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公孙婷摸摸身上,发现还有几枚铜板,这才解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