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 (第1/4页)

多尔衮不禁为之动容,说道:“你们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我领兵前来成全这一美事。崇祯时事,在今日不必说,也不忍心说。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你们可以通告大小官员百姓,勿须惊慌。”

多尔衮要的当然不是吴三桂对明朝的忠心,更不是感情愤激的眼泪,他想得到的是吴三桂投降,以及出兵助战应得的报酬。因此,话题很快就集中到具体条件上来,双方展开了一场开门见山的紧急谈判。

吴三桂提出酬谢清朝的条件,归结起来,一是寻找到崇祯地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二是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请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历朝皇帝陵寝,也不得伤害百姓。三个条件以前两条最为重要。

满清在出兵前,曾详细讨论并确定它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河北数省,以自己的力量有限尚不敢有更大的希图。它不曾料到会有吴三桂请兵之事,如今他亲自前来,愿与清兵合击李自成,这等于借助吴兵消灭清地劲敌,而吴三桂又借助清兵之力雪君父之仇。

两者在对付大顺军这个问题上利益完全一致。多尔衮何乐而不为!

吴三桂提出“裂土”酬谢,把黄河以北土地让给清朝,是完全符合它的既定的目标的。当时,军情紧急未能商细节,就基本原则问题达成了协议。有此意料不到的成果,多尔衮兴奋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而满族的习俗,凡有大事,如政治、军事性质的结盟等,必得举行仪式,拜天,各出警言,以昭信守。

因为清与明素无盟约,多尔衮要求正式盟誓,又提出大顺军与关宁军装束甲仗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于是让吴三桂与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形势紧迫,容不得犹豫,吴三桂慨然应诺他道:

“说的是。我并非懦怯,使我再得万名骑兵,何惧于贼!今为兵少,故向您乞师,盟誓、剃发无恨!”

说完,即行剃发,表示归顺清朝。这是清建国以来,一直到了满清入关前,继李永芳第一个降顺后,吴三桂是最后一个降清的明朝重要将领,也是清入关之际第一个降清的人!

第三卷 大地风云 二百五十五 白衣江南军

本图书由aitxt(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ai txt。c om:2008…8…27 17:54:51 本章字数:4259

在李自成与吴三桂血战于山海关的时候,河北大地却起一声炸雷,无数面江南军的大旗,忽然在各处高高飘扬,无数身着孝服江南军的士兵,忽然如同洪水一般涌向河北!

与此同时,嚣县之刘风、郭飞部五千精骑,潜伏于河北徐军之十七股三千八百江南精锐,几乎在同一时刻亮出江南军战旗,以不可阻挡之势,风卷残云,迅速歼灭附近之贼军,狂飙突进,向北京方向凶猛进击。

这是江南军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集中起来的十二万余大军,毫无保留的投入到了这次被武英王亲自制定,亲自指挥,命名为“决死”的军事行动之中,

初,随军之江南司院少卿张,侍读顾炎武等,以为“决死”二字不祥,提议另取它名,武英王告之诸人:“先帝驾崩,我等俱为已死之人,今芶且偷生于世上,若不能先明死志,为先帝报仇雪恨,还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诸儒生皆称武英王贤德,张亲自执笔撰文“春秋大义武英王”,洋洋洒洒数万字,一日间一挥而就,于江南军进军当日,命门下弟子遍传于各地。

全文从武英王朱由斌如何得先帝赏识,出任浙江巡抚,如何屡立战功,挽狂澜于既倒,又如何最终因功升任忠勇武英王、江南总督等事详细说明。

最后还着重以万字地笔墨。便如亲临其地一般,详详细细地描绘了京城城破那日,忠勇武英王明知必死而慷慨赴死,与先帝“两个人”面对五十万贼军,谈笑于生死之间。先帝于龙驭归天之前,又如何国家大事相托……

几日间。武英王以死明志,江南军白衣孝服出征之壮烈举动天下尽知。

朱斌,百官楷模,诸王之首,大明子民闻武英王死讯,无不黯然神伤,此刻听闻武英王仍在,江南精锐仍在。那颗渐渐冷却的心,却一下最强烈地跳动了起来,凡江南军所到之处,河北军民无不踊跃相助。江南军进军的速度,甚至大大出乎了诸将领原先的设想。

尤其张这篇妙笔生花的“春秋大义武英王”,更是把朱斌几乎推向了一个神的位置,贼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