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7、秦王府 。。。

秦王一边哼着‘tell me why’一边往皇帝的御书房走。

皇帝传召,问他对秦王府有什么看法。秦王觉得自己的看法有很多,比如,他想把幽兰殿一整个移到秦王府。又比如他想找皇帝要一道圣旨那些个大臣要想见他得皇帝同意,皇帝同意之前得先问自己同意不同意。还有,他不想要那两百护卫,因为自己觉得很浪费钱,那些侍卫还是皇帝自己使用比较好。还有,自己每天吃的用的都得宫里准备。

等到了御书房,秦王把自己的这些条件一说。皇帝无语了,秦淮之在场,也无语了。

搬幽兰殿的请求,驳回。泰和帝自认为自己很节俭,搬一座宫殿浪费劳动力不说还浪费银两,有那些银两不如存着打仗。

至于一道没有皇帝同意朝中大臣不得私自见秦王,这一条可以。皇帝本来就忌讳那些大臣私下里和秦王接触,秦王自己要这种圣旨,皇帝高兴还来不及。反正几个字,一个玉玺印的问题,值不了几两银子。

至于第三条,那两百侍卫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难搞。泰和帝的意思是整个秦王府应该全是自己的人,二那两百侍卫是重中之重。首先,堂堂一个王府,连几个侍卫都没,有损皇家颜面。其次,要是没侍卫有胆大包天的梁上君子还不当秦王府是空的,来去自如,到时候一有什么事这秦王肯定又得来烦自己。再者,一年给你十万两白银,你居然连两百侍卫的俸禄都不想给,你也太吝啬了。留着银子想干嘛?想造反啊?再怎么也得一人一半。

最后那条,最让人无语。用的不说,就说吃的,皇宫里是吃得好,可每天在皇宫里做好了再送去你秦王府,你那黄花菜不都凉了,还吃什么?喂猪还行。这一条也驳回。不过皇帝还是很大发善心的决定把御膳房的厨师送几个去秦王府。

秦淮之很无语,秦王的这一啪啦请求一说出来就让秦淮之觉得秦王在榻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了。果真知人知面不知心呐,自己这么多年的崇拜啊,那种暗自激动的心情啊,全部灰飞烟灭了。

想着外面传皇帝囚禁秦王自己千方百计的想把他给救出来,结果他那神情看起来比杀了他还难过。这算什么事呐?

秦淮之也很想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泰和帝看着秦王斜着眼睛看人,连人招呼都不打,就知道秦淮之肯定把他得罪深了。又看到秦淮之也斜眼看秦王,眼底那抹失望藏也藏不住,心中甚为高兴。

看这样子,秦淮之大约是对秦王失望透顶了。换个角度想,这秦淮之要是天天找秦王出去品茶喝酒,自己每天耳朵边都得有个人啰嗦,今天秦王跟秦淮之去了哪,说了些什么,吃了些什么,那还不烦死

7、秦王府 。。。

。当然,皇帝肯定不会承认,自己有些母鸡心态,怕这些个靠嘴皮子为生的言官把秦王给拐跑了,要知道秦王其实也是个爱耍嘴皮子的,要有一个人天天跟他耍最皮子他还不眼里除了秦淮之谁也装不下,什么闲事都不管了。

等到秦王心不在焉的走了,皇帝问秦淮之,“秦爱卿对亲王封地一事有何看法?”

秦淮之眼睛还盯着秦王远去那萧索的背影,心中的玻璃心正碎了一地。听皇帝这么一问马上回了神,“微臣以为,封王封地表面上虽然有利于大宁江山稳固,实质上却是在分割王权。陛下乃是天子,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然而各地的王爷、郡王所在的封地却各自为政,大有国中国之意。长此以往,陛下仅有京畿地区可管。战国之时西周王室之教训犹在史册。

微臣年少时曾远游各地,各地百姓只知有封地之王不知有陛下,且各地亲王、郡王大多背着朝廷私自练兵,铸利兵,若有反意则为大宁最深之隐患。”

泰和帝大悦,“爱卿与朕所见略同,只是不知爱卿对秦王又有何看法?爱卿连着两日参了秦王两本,字字尖锐,可是把秦王得罪开了。依朕对他的了解,恐是日后秦王对爱卿有报复之意。”

秦淮之微微一笑道,“陛下多虑了,秦王不是如此小心眼之人。”

秦王不是如此小心眼之人,皇帝想着就好笑。秦王要不是小心眼的人,宁王、瑾王又何必讨厌他,深知他被囚在幽兰殿这么多年也不出一声。

当然,这话皇帝肯定也不会跟秦淮之说,反正秦淮之都误会秦王是自己想赖在皇宫里不走的,和自己的想法没半粒米的关系。

所以等秦淮之走了之后,皇帝很高兴。特意和虞城贺一道吃了一顿饭,将此事说给虞城贺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