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部分 (第1/4页)

京城,随意烧杀,又何曾把亚洲人当人来看待过呢?

“那你先列个清单,需要什么样的物资,才对解救集营的侨民有帮助。”泰丽倒是没有怀疑黄历的样子,说道:“可以通过詹森争取一下。当然,我觉得还是应该有所行动,让他们知道这里抗日军的能力。你说呢?”

黄历沉了一下,点了点头,说道:“我会派人去侦察,选择合适的地方采取行动。至于物资,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TB近距步话机,TBy距电台,巴祖卡火箭筒,火焰**器,这是紧急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通讯工具,保证部队之间联络的顺畅,使其能够迅反应,相互支援策应,这是保障胜利的关键,黄历将其列在位。至于火箭筒和火焰**器,反倒没那么急迫,攻坚及反掩体作战还不是现在铁血青年军所能胜任的。

泰丽不太懂这些,她以为黄历会狮子大开口,索要武器弹没想到黄历只对一些高科技的新型装备感兴趣。

“就这些吗?”泰丽拿出纸笔记录下来,再次向黄历询问道。

“情报资源。”黄历又竖起了一根手指,郑重地说道:“对于日军的调动情况,我们必须马上获知,否则我无法承翰保障他们的安全。”

设立电台侦听情报组,这一方面是与盟军拉上关系,得到物资援助;另一方面,得水楼台先得月,黄历也有着这样的想法。提前获知日军的调动情况,也就占得了先机,可以对日军进行更有效的打击。

“这个应该没有问题。”泰丽点头道:“毕竟现在已经达成了合作关系,他们隐瞒情报的行为可能会有,但涉及到铁血青年军,涉及到他们自身的安全,还是不会干蠢事的。”

黄历含笑不语,泰丽说得有些道理,但为了保险起见,不能完全依靠英国佬的情报。幸好未雨绸缪,战前已经在西婆罗洲布置了谍报网,两种渠道互相补充,互相验证,才更加让人放心。

“詹森来电报,对热带丛林作战很感兴趣,希望你能允许被派来的人员进行观摩并学习。”泰丽将记录的物资清单收起,又对黄历探询般地说道。

“美**队不是在瓜岛之战取得胜利了吗?”黄历有些诧异地问道。

其实,美**队在瓜岛能够取胜,一方面靠的是人数的优势,一方面是充足的补给,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日本人的死板教规和机械战术。

在争夺机场的关键战斗,日本鬼子采取了一贯的呆板战术:密集的正面、窄狭的区间、很高的冲击度,极大的冲击动量。就凭这种战术,他们已经征服了辽阔的空间。没见过这样战阵的人,势必会生很大的内心恐怖。因为他们几乎在眨眼之间,就冲到了面前。但在面对拥有强大火力的美军时,这恰恰象飞蛾扑火般地自取灭亡。

在守卫瓜岛的美军眼,日军的进攻总是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方式,同样喊着“万岁!”,也同样被打退。如同周期的海蓄能,上涨,到达高线,最后,无可奈何地退

他们这种简单的战术,使瓜岛美军的防御大为简化。大炮的全部火力都倾倒在鬼子的冲锋队伍,把这片地区真正“饱和掉”了,而预备队在随时准备反击突破防线的日军。日军越打越疲,美军则越战越勇。

显然,单纯凭勇气的白刃战术已经彻底破产了,关东军在翰坎事件领略过优势火力和坦克的厉害,却因为太平洋战场上初期的胜利冲昏了日本人的头脑,他们还在回忆着在巴丹四万日军歼灭十二万美菲联军,山下奉用两个师团就解决了马来亚和新加坡十万英印部队的辉煌战绩。他们认为一个夜袭a入敌阵,再来一个白刃格斗,美国佬就会垮下去。

“詹森说丛林战是一个新课题。日本人总吹嘘他们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在马来亚和缅甸把英国人打得一败涂地。”泰丽解释道:“瓜岛之战严格来说并不是真正的丛林战,而卡尔逊队在菲律宾的失败便证明了这一点,而你,却取得了成功。”

卡尔逊,有所耳闻,黄历轻轻敲击着椅子扶手,斟酌着措辞。

在一三八年前后,美国大使馆参赞、退役军官卡尔逊奉罗斯福总统之命深入国战区考察八路军战略战术,为美国是否决定援华提供重要参考。当时,八路军的条件很困难,全靠自力更生,卡尔逊不相信他们会胜利……

到1939年十一月,日军名将阿部规秀的第二旅团在莱源黄土岭被歼百余人,而且阿部将也被打死的消息,使卡尔逊大吃一惊。卡尔逊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又第二次考察访问了晋察冀,从此对gcd的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的方法佩服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