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 (第2/4页)

带血的佩刀插入刀鞘,给人留下证据?本王以为,杀张迪者另有其人。’庆王对案情透彻的分析,对蒋恒触动很大,他认真思索杨贞杀人案的前因后果,令他茅塞顿开,当即向庆王表示,一定不负王命,迅速破案,还杨贞一个清白。

“为查明案情,蒋恒亲自到魏州板桥,坐镇张迪的客店,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先将客店的伙计和周围的居民集中起来,借口人未到齐,又将众人放回去,惟独留下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天黑后,才允许老婆婆回家。蒋恒派人对老婆婆暗中监视,看有没有人与老婆婆接触。老婆婆回家后,当晚果然有人偷偷地溜进了老婆婆的家。蒋恒反复试用此计,一连三日,天天如此。三日后,将那与老婆婆接触的人拘捕了。

“升堂审问,这个人做贼心虚,以为蒋恒是神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就竹筒倒豆子,彻底招供了。

“原来,杀张迪者就是客店的伙计狗子。狗子生就一副花花心肠,爱勾引女人,他贪恋张迪妻子的美色,更垂涎张迪的钱财,为达到骗色劫财的目的,设法做了张迪客店的伙计,借机与张妻接近。两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很快勾搭成奸,欲成长久夫妻,狗子又想出了一条借刀杀人的奸计。

“那日杨贞进店用餐,狗子见有机可乘,一面指使张妻回娘家省亲,脱离干系,一面主动招待杨贞用餐,暗地在酒菜里下了蒙汗药。麻倒杨贞后,安排他在客店住宿,夜里用杨贞的佩刀杀了张迪,又将带血的佩刀插进刀鞘……

“杨贞半夜里才苏醒过来,为不误行程,天未亮就离店赶路,正好中了狗子设下的圈套。

“杀人案真相大白了,杨贞无罪释放。魏州刺史被革职查办,狗子被判斩刑。蒋恒将结案情况上奏后,庆王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后来庆王以此案为例,神色肃然地告诫下属:为官之人,掌握人的生死大权,对人命关天的大事,切不可主观臆断,草率行事,酿成冤狱。

“大臣们连声称是,对庆王三次亲理民间冤案,穷追深究一查到底的决心心悦诚服。而对庆王此人更是深深地敬重。从此事之后,庆王的名声越来越响,手下的大将也越来越多,这蒋恒如今已经官拜刑部侍郎,而杨贞也已经成了禁卫军副统领。”

水烟侃侃而谈,将此事说得详细精彩,仿佛是让人身临其境。

赫连子谦赞许地看了水烟一眼,点点头,“不错,这件事情在伊城广为流传,庆王为官确实是真心为民,他更是因此收获了一批誓死忠心于他的官员。这蒋恒和杨贞只是其中之二。他的手下还有魏元孚、尉迟恭这样的大将,这些人个个是俊杰好汉,一心为民,忠心耿耿。都说看臣则知君,你们有谁知道魏元孚和尉迟恭么?”

赫连子谦微微眯眼,东篱实在是一坛太深的水,若非是必要,其实赫连子谦并不想先动它,可如今既然动了,那就一定要成功。

让大家知道知道他们的对手是谁,不是一件坏事。

“魏元孚我知道,就是那个其丑无比的人嘛。”风起站出来道,“听说他个子矮,脸盘短,还秃顶,其貌不扬。

“听说敖元庆私下里比较喜欢开玩笑,有一次他问一个近臣:‘魏元孚长得这么难看,怎么能在朝廷里做官呢?他凭什么做的官?’“近臣回答:‘魏元孚是先帝看中的,听说有一年春天出去打猎,先帝射死了一只鹿,非常高兴,顺口说了几句诗,先帝不知道诗的出处,问身边的人,结果没一个知道,这让先帝很扫兴。就在这时,当时还是一个卫官的魏元孚站出来回答了诗的出处,得到了先帝奖赏,后来又提拔魏元孚当了近卫侍郎,他就一直在朝廷里服务。’“庆王说,‘就是说魏元孚很聪明了?’近臣点头。

“庆王又说:‘魏元孚应该有点本事,不然他也混不到现在。你知道魏元孚这个人的缺点是什么?’“近臣想了想说:‘魏元孚最大的缺点是喜欢喝酒,特别贪杯。’于是庆王叫人准备了酒席,请大臣们喝酒,其中也有魏元孚。他还让下人准备了十几个酒坛子,都是矮粗的那一种,看上去就像魏元孚的脸,还在每个酒坛子上戴了顶帽子,叫人看了忍俊不禁。庆王叫人把这些酒坛子放到长条案子上,摆放在大厅中。

“许多大臣都给魏元孚敬酒,想把他灌醉。魏元孚是个很精明的人,虽然他不知道庆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感觉苗头不对,于是他当面把酒喝下去,过一会儿假装上厕所,又全都吐了出来,回到酒席上再喝,假装喝醉了。

“喝完酒,魏元孚被宣进大厅。魏元孚一上堂中,大臣们哄堂大笑,因为长条案子上放的那些酒坛子实在太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